中餐预制化是大趋势?《风味人间》顾问林卫辉,一句话点破真相

这些年,预制菜就像一阵风,悄无声息就吹进了咱们的厨房和餐馆。一边是商家们不断推陈出新,另一边,不少食客却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甚至有些排斥。

这不,连美食界的老前辈林卫辉也关注到了这个话题。就是那位被称作《风味人间》里“行走的美食工具书”的林教授。

他这次靠着他那套既讲科学、又聊文化的本事,把预制菜从头到尾给分析透了。

他想说的其实挺明白:预制菜这事儿,不必一棍子打死,也不用过度紧张。但它背后的问题,尤其是有些商家想“蒙混过关”的做法,最让人不能忍。

预制菜:概念混淆下的“替罪羊”?

林教授一开口,就直指核心:现在大家对预制菜的争议,压根儿就是概念没搞清楚。我们总觉得预制菜是个新鲜玩意儿,听着就挺“高科技”,甚至有点儿“不地道”。

可林教授却说,你家厨房里那些瓶瓶罐罐的豆瓣酱、芝麻酱,你餐馆里提前泡好的木耳、焯过水的青菜,广义上来说,不都是“预制”吗?

你看,我们生活里早就离不开“预制”了。早上起来,为了上班不迟到,你可能提前一晚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搭好,这也是一种“预制”;周末想犒劳自己,花上大半天时间炖一锅排骨,你肯定得提前买好排骨、泡好黄豆、备好香料,这也是“预制”。

预制菜,说到底,就是为了效率或者美味,而提前进行的一些处理。它本身是食品工业进步的体现,是中餐走向标准化、工业化的一种探索,听着没毛病,对吧?

那为啥大家一提到预制菜,就如临大敌呢?林教授一语道破天机:咱们把不同的“预制”都装进了同一个筐里。

把工业化的料理包和传统的备菜混为一谈,就像责怪高铁旅行剥夺了徒步探险的自由,这完全是错怪了对象。

我们真正害怕的,不是“预制”,而是“不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当你满怀期待地走进一家餐厅,点了一份菜单上写着“现炒肉丝”的招牌菜,结果端上来的是一份从料理包里倒出来、加热后勉强凑合的“肉丝”,你心里那种被欺骗的感觉,才是最糟糕的。

林教授痛斥的,正是这种“蒙混过关”的行为。

预制菜能复制“锅气”和“新鲜”吗?

林教授作为美食界的行家,他深知中餐的精髓。他常说,中餐的“灵魂”在于“锅气”和“新鲜”。可偏偏,这两样,却是预制菜目前最难攻克的难关。

这得从咱们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说起,中国是农耕民族,骨子里就流淌着对“新鲜”的执念。春天的香椿,夏天的荔枝,秋天的螃蟹,冬天的萝卜,我们讲究“不时不食”,追求的是食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的那份鲜活。

现宰的鸡,现捕的鱼,甚至连刚刚从菜园子里摘下来的青菜,我们都觉得带着一股独特的“生命力”。

而西方呢,他们对冷冻肉、冷冻菜的接受度就高得多。一块牛排,经过排酸、熟成,反而风味更佳。

林教授说,这没有谁先进谁落后之分,只是文化背景不同,饮食观念不同,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所以,当预制菜带着西方工业化生产的逻辑闯入中餐世界时,必然会水土不服。

中餐的“锅气”和“烟火气”难以复制。像回锅肉这类猛火爆炒菜,其焦香和鲜爽源于瞬间高温的美拉德反应,对火候、速度要求极高,预制菜技术难以完美复刻。

新疆大盘鸡的豪迈,湘菜小炒肉的火爆,这类菜肴的风味精髓皆在于厨房里猛烈火焰与颠勺间瞬间迸发的鲜活。预制菜即使加热均匀、调味精准,也终究缺失了那份“刚出锅”的生命力。

过度依赖猛火爆炒的菜系,其风味灵魂在预制后往往损失殆尽。

相对而言,红烧肉、萝卜炖牛腩等长时间炖煮入味的菜品,预制起来则更具可行性。然而,林教授强调,即便风味相近,食客对餐厅高效预制与自家亲手烹制的菜肴,其情感认同有着本质区别。对“现做”的渴望,是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

所以,别以为北方炖菜多,对预制菜的抵抗力就弱。林教授说,无论南方北方,消费者对“好吃”的鉴赏力都在提高。谁想“蒙混过关”,谁就得承担被识破的风险。

预制菜的未来,在于“透明”与“信任”

既然预制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难以逾越的障碍,那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林教授给出了三个字:“知情权!”

预制菜有它的便利,也有难以克服的短板。那未来该怎么走?林教授点出关键:知情权。

他举了西方牛肉的例子,信息高度透明。一块肉标明经过14天“湿式熟成”,风味更佳;或是更贵的“干式熟成”,因水分蒸发导致损耗,所以价高。消费者了解这些,就容易接受。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和诚信上的商业逻辑。

回头看我们,不少商家用预制菜却遮遮掩掩,甚至谎称现做。怕被嫌“不新鲜”,结果反而埋下不信任的种子。林教授直言,那些说“预制菜比现做更健康”的专家,根本是胡说。

用伪科学误导人,只会让信任崩得更快。

所以预制菜想立足,第一步就是坦诚。别藏了,大大方方告诉消费者预制程度、工艺和保鲜手段。可以强调它在品控稳定、安全规范上的优势,但不能欺骗。

林教授还建议,企业不妨开放中央厨房,像开放农场一样,让人亲眼看看汤怎么熬、菜怎么冻。了解了背后的科学,猜疑自然减少。

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看待。

预制菜不是妖魔,也不是万能解药。它满足快节奏生活中的效率需求,但取代不了用心烹饪的家常味,或高端餐厅对食材与手艺的追求。

市场最终会分层。

追求效率和性价比的店,可能多用预制菜;注重体验和手艺的,则会坚持现做。就像连锁品牌靠规模生存,而让人念念不忘的,常是那些有烟火气的小店。

预制菜本身没错,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错的是想靠信息不透明蒙混的商家。把话说开,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让透明成为行规而非秘密,预制菜才能真正被接受,而不是总被推上争议的火炉。

别让方便毁了诚意,也别让隐瞒丢了信任,这是林教授对行业最真诚的提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美食   中餐   风味   真相   人间   趋势   顾问   林卫辉   教授   蒙混过关   新鲜   消费者   商家   知情权   拉德   餐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