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报道:中国本周五宣布的一项看似技术性的监管调整,正被全球市场解读为一个重大战略信号:在对支撑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国防工业的关键矿产——稀土的控制权争夺战中,中国正在关上最后一扇“闸门”。通过正式将进口稀土矿和含稀土的原材料纳入其早已存在的国家配额管理体系,北京的意图已超越了单纯的国内资源管理,转而寻求对其在全球占绝对主宰地位的稀土加工和分离产业,实施更为彻底和精准的控制。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稀土战略的一次深刻演变。它意味着,未来全球稀土的有效供应量,将不仅取决于中国国内的开采指标,更将受到中国政府对其庞大“世界工厂”总产出的直接调控,无论这些产品的原料来自何方。对于正在竭力寻求供应链“去风险化”的西方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上游无可替代的“咽喉”地位。
要理解这项新规的深远影响,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在全球稀土版图中的独特角色。稀土并非“土”,而是17种化学元素的统称,它们是制造从电动汽车高性能电机、风力涡轮机永磁体,到智能手机、F-35战斗机雷达系统等一切高科技产品的必需“维生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储量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法规,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开采国,即“世界矿场”。然而,其真正的、难以撼动的优势,在于中游的冶炼、分离和加工环节。稀土的分离提纯是一个技术复杂、资本密集且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在西方国家因环保压力和成本考量而于上世纪末基本放弃了这一产业后,中国投入巨资,建立起了全球无人能及的、从矿石到高纯度金属和合金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中国不仅开采全球约70%的稀土,更重要的是,其加工和精炼能力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这一“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得即便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开采的稀土精矿,也必须运往中国进行最终分离,才能制成可用的高价值材料。
在此背景下,中国于多年前建立了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的配额制度。其初衷是多重的:遏制猖獗的非法开采、整合国内散乱的产业格局、保护环境,并通过限制产量来稳定乃至提升稀土价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战略优势。这一制度将生产指标严格分配给以“中国北方稀土集团”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从而实现了高度的国家控制。
然而,此前的配额制度存在一个“漏洞”:它只管控在中国境内开采的矿物,并未限制利用进口原料进行的加工生产。近年来,随着国内环保要求趋严和对战略资源的保护,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大量从缅甸、美国等地进口稀土矿石和混合精矿。这些进口原料支撑了中国庞大的加工产能,但也游离于国家配额的直接监管之外。
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规,正是为了堵上这个漏洞。将进口原料纳入配额管理,意味着中国政府现在可以精确控制其境内所有冶炼分离厂的总产出,无论矿石来自内蒙古的白云鄂博,还是加利福尼亚的芒廷帕斯矿山。
这一政策调整的直接影响是,它赋予了北京对全球稀土市场更强大的定价权和更精细的调控能力。通过设定一个总的加工产出上限,中国可以有效防止因进口原料增加而导致的产能过剩,避免价格战,确保其国有稀土巨头的利润最大化。
更深层次的影响则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对于像美国MP Materials(芒廷帕斯矿的运营方)和澳大利亚的Lynas Rare Earths等非中国矿企而言,它们面向中国的出口前景,如今增添了一层巨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它们的矿石能否被中国加工厂接纳,以及能被接纳多少,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而是一个受到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影响的配额问题。这无疑给了中国一个比直接出口禁令更为灵活、也更为隐蔽的政策工具,可以在不引发激烈贸易战的情况下,通过微调配额来影响全球供应,向特定国家或公司施加压力。
中国此举,正值美欧日等国大力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自主化之际。自2010年中国因领土争端而短暂限制对日稀土出口,引发全球市场恐慌以来,“稀土依赖”已成为西方国家共同的战略焦虑。各国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本土的稀土勘探、开采乃至加工产业重建。
然而,重建之路异常艰难。以美国为例,MP Materials虽已成为西半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但其大部分精矿仍需运往中国进行最终分离。尽管该公司正在德克萨斯州建设自己的加工设施,但要达到中国企业那样的规模、技术效率和成本控制水平,仍需数年时间。澳大利亚的Lynas在马来西亚设有一座大型分离厂,是目前全球唯一成规模的非中国稀土分离企业,但其产能与整个中国相比仍是杯水车薪。
核心的瓶颈始终在于中游的加工环节。建立一个新的稀土分离厂不仅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和数年的建设周期,还必须克服严苛的环保法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和技术壁垒。中国的最新政策,无疑让这条本已崎岖的“脱钩”之路,变得更加坎坷。它通过制造市场准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抑制对非中国矿山的投资热情,因为这些矿山的未来销路,现在更直接地受制于其最大客户兼竞争对手——中国的政策指挥棒。
总而言之,中国将进口稀土纳入国家配额体系,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升级。它标志着中国正将其对稀土的控制,从资源端和生产端,全面扩展至全球加工的枢纽环节。这不仅是对其国内产业的进一步整合,更是将其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压倒性优势,转化为一种可随时动用、且更加精细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正在努力推动能源转型和维系高科技国防优势的西方世界来说,如何应对这个被进一步锁紧的供应链“咽喉”,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更新时间:2025-08-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