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光一时的大国,却在百年间丧失了86%的领土,分裂成40个国家


说到曾经横着走的超级大国,除了咱们熟悉的蒙古、大英帝国,在地中海那头,也有一个巨无霸级别的狠角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地方势力,在它最牛气冲天的时候(大概16、17世纪),那绝对是让整个欧洲和中东都提心吊胆的存在

想想看,它的地盘大得吓人!

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包括今天的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匈牙利东部这些地方),一路向东穿过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再南下覆盖整个肥沃的新月地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然后一直延伸到阿拉伯半岛的西边和北边(包括汉志,麦加、麦地那就归它管),还有埃及北非沿海地区(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这地盘,横跨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三个大洲!整个地中海东半部、红海、波斯湾北部,几乎都成了它的“内陆湖”。在1683年围攻维也纳那会儿(那是它离吞下中欧最近的一次),帝国的领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顶峰,大约有 520万平方公里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比后来咱们清朝最鼎盛时的疆域还要大不少,放在当时世界上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巨无霸

转折点与崩塌的序章

然而,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铁律。像所有庞大帝国一样,奥斯曼这艘巨轮,在达到顶点后,也开始慢慢漏水、生锈、转向不灵了。这种颓势,在 16世纪末17世纪初就开始有苗头了。

首先出大问题的是它的动力源泉,军事。曾经无敌的加尼沙里军团慢慢变了质

这套本来靠从巴尔干等地征召基督徒男孩从小严格训练、灌输忠诚的制度,后来开始向土耳其穆斯林开放,甚至变成了可以世袭、花钱购买的职位

这样一来,军团兵员数量失控(膨胀到数万人),战斗力急剧下滑。这些士兵的心思也不在打仗上了,他们更像一群只想着保住特权和利益、动不动就在伊斯坦布尔闹事要福利的武装集团

到了关键时刻需要打仗拼命的时候,这支曾经的尖刀部队,却经常指挥不动、士气低下,成了帝国的巨大负担和不安定因素

科技和管理水平落后了。就在奥斯曼军队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骑兵冲锋和传统步兵方阵的时候,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些对手)却掀起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革命

更先进的火枪、更高效的大炮、更严谨的步兵战阵开始主宰战场。人家搞“船坚炮利”的时候,奥斯曼的海军建设和武器革新却明显跟不上趟

奥斯曼帝国依靠过去辉煌经验积累的军事优势,逐渐荡然无存。在海上,他们也开始被威尼斯、西班牙乃至后来的俄罗斯海军压制。

更麻烦的是经济后院起火。欧洲人绕过奥斯曼的传统商业网络直接和印度、远东做起了买卖(大航海时代的威力)。

新大陆金银大量涌入欧洲也引发了大通胀,这股风暴也刮到了依赖欧洲货币的奥斯曼经济体内。结果就是 奥斯曼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债务缠身,铸币质量下降(含银量越来越低),物价飞涨,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过

帝国内部各种行省总督(帕夏们)也趁机坐大,不怎么听中央指挥了,钱袋子更是捂得紧紧的,中央想收税都费劲。

所有这些问题,在 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那场世纪大决战中来了个总爆发。奥斯曼倾尽主力再次围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老巢维也纳。这是它恢复荣光的最后一次重大尝试。可结果呢?

旷日持久的围城耗尽了军队的锐气。波兰国王索别斯基率领的欧洲多国援军如天降神兵!内外夹击之下,奥斯曼大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主力被击溃,丢下大量辎重火炮狼狈逃窜。

维也纳战役不仅标志着奥斯曼对中欧扩张的野心彻底破灭,更是一个 极其危险的信号:欧洲人看明白了,这只曾让人闻风丧胆的“东方病狼”,原来已经变得如此虚弱不堪

雪崩开始

维也纳城下的大败,像是推倒了第一块巨大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灾难性的连锁反应。欧洲的宿敌们闻着血腥味就扑了上来!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代表神圣罗马帝国)、波兰-立陶宛联邦、沙皇俄国、威尼斯共和国……这些曾经被奥斯曼压得喘不过气的国家,现在联手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反土同盟(神圣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全面的猛烈反攻

· 奥地利大军从北边势如破竹,深入匈牙利腹地。

·

· 俄罗斯也从黑海北岸(乌克兰、克里米亚方向)步步紧逼。

· 威尼斯舰队则在爱琴海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线(巴尔干西部沿海大肆活动,攻城略地。

· 更可怕的是,连波兰国王索别斯基也再次南下横扫摩尔达维亚等地。

战场上接二连三的失败,逼得奥斯曼帝国只能坐上谈判桌。

1699年,被迫签订了耻辱的《卡尔洛维茨条约》。这份合约,是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在战场上被欧洲联军彻底击败后,不得不签下的大规模割地赔款协议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口子,帝国的领土开始“哗哗”地往外流,把几乎整个匈牙利(除了巴纳特一小块)和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把南边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摩里亚)和重要的爱琴海岛屿割给了宿敌威尼斯

乌克兰南部大片土地(包括波多利亚)拱手送给了 波兰-立陶宛联邦

这还是俄国在谈判中相对有所保留(主要是黑海北岸问题需另谈),否则损失更大!

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如今变成了一个可以被任意宰割的“肥羊”

“欧洲病夫”与帝国的肢解

《卡尔洛维茨条约》之后的一百多年,对奥斯曼帝国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失血、割肉、断腕求存”的漫长噩梦。

曾经威震四方的“恐怖土耳其人”,在欧洲列强眼中逐渐蜕变为一个 人尽可欺的“欧洲病夫”

这个充满侮辱性的称号,精准地描绘了帝国的虚弱境地,空有庞大的躯壳,却内患重重、摇摇欲坠,成了列强们争相觊觎和蚕食的盛宴

帝国的困境就像陷入了流沙,越挣扎陷得越深。中央财政常年濒临破产,不得不大量向 英国、法国这些外国资本家借债,结果债务利息都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导致财政被列强控制的“奥斯曼国债管理局”接管)。

帝国境内民族主义情绪像野火般蔓延,特别是在欧洲部分,那些长期处于统治下的 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罗马尼亚人等,亲眼目睹了帝国的虚弱后,受到西欧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思潮的鼓舞,独立建国的渴望再也按捺不住了!

致命的赌局

内忧外患已经让帝国千疮百孔,行将就木。然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集团却在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后更加激进。

面对日益险恶的国际环境,青年土耳其党人孤注一掷地投入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错误地站在了德国、奥匈帝国的同盟国一方,寄希望于德国击败英法俄,自己能收回失地甚至恢复昔日荣光。

这,成为了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英法等协约国的战争极其惨烈(比如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东战场的阿拉伯起义和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奥斯曼帝国再次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耗。更重要的是,这场大战彻底撕裂了帝国勉强维持的表面统一。

1916 - 1918年,在英国煽动和支持下,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哈希姆家族)领导了 阿拉伯大起义

其子费萨尔带领阿拉伯部落武装四处打击奥斯曼军队。英国人许诺帮助阿拉伯人独立建国,使得整个阿拉伯半岛以及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外约旦等地掀起了反奥斯曼的独立战火

奥斯曼在中东和阿拉伯世界数百年的统治基础彻底崩塌

在帝国的欧洲核心地带,英法军队也在希腊等盟友配合下,对色雷斯和安纳托利亚西部发起了进攻

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对奥斯曼帝国来说,这不是和平,而是最后的判决书!同盟国战败了,作为战败一方的奥斯曼帝国等待着协约国残酷的瓜分。

1920年,协约国将一份极其严苛的《色佛尔条约》强加在奄奄一息的帝国头上。这份条约的内容丧权辱国到了极点,简直就是把奥斯曼帝国在手术台上彻底肢解的方案。

按照《色佛尔条约》的蓝图,奥斯曼帝国本土(安纳托利亚)已经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完全不再是昔日那个跨洲帝国,甚至连主权也所剩无几!

它即将被撕碎成无数块碎片,分送各个战胜国!帝国的命运已宣判死刑!


从86%领土丧失到40个国家诞生

然而,《色佛尔条约》实在太苛刻太屈辱,在安纳托利亚点燃了土耳其民族主义的熊熊烈火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将军领导了一场英勇顽强的土耳其独立战(1919 - 1923年),奇迹般地击败了入侵的希腊军队,并迫使英法等列强妥协。

1923年,胜利的土耳其国民运动政府与协约国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取代了《色佛尔条约》。新条约保住了安纳托利亚主体和东色雷斯的一小部分,确立了现代土耳其国家的疆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但代价是,它必须彻底放弃所有旧帝国的领地!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法案,正式废除奥斯曼苏丹制。1924年3月3日,末代哈里发也被废除。

统治长达六个多世纪的庞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在法律和政治层面彻底终结,走进历史。

从1683年巅峰的约520万平方公里,到1923年现代土耳其只剩约78万平方公里,丧失领土百分比 ≈ (520 - 78) / 520 ≈ 85%!

更为惊人的是,从它庞大且多样的身躯上,最终分裂、独立或受托管而形成的现代国家、地区,数量达到了令人瞠目的40个左右!

这个由帝国裂变出来的庞大国家群地图,正是其解体的最终明证。从维也纳战败后领土的第一道裂痕,到一战后彻底破碎,这场百年大解体如同一场规模宏大的地质板块漂移,重塑了整个欧亚非交汇处的地缘政治格局

奥斯曼帝国曾经的光辉与辽阔,终究在内生的衰朽、科技的落后、民族主义的狂潮与列强的贪婪瓜分共同作用下,化作了一段令人无限唏嘘的历史烟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领土   大国   风光   国家   奥斯曼   帝国   土耳其   欧洲   维也纳   条约   英法   奥地利   协约国   波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