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重拾喧嚣、上证指数时隔多年再次触摸4000点之际,市场的多空分歧也达到了白热化。当许多投资者沉浸在“牛市归来”的兴奋中时,国际顶级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却向市场泼出了一盆冷水,其一系列分析与暗示,正在勾勒出一幅谨慎的图景:4000点大关,很可能就是A股在今年难以逾越的顶点。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高盛对中国宏观经济、市场估值、资金动能和政策前景的深度解构。它提醒我们,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约束。

高盛的分析始终植根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复杂的关键转型期,虽然展现出韧性,但也面临着显著的挑战。
首先,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核心制约。居民消费在经历了特殊时期后,其复苏力度与持续性仍显疲弱,消费者信心指数并未回到强劲扩张区间。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作为传统经济的重要引擎,其投资与销售数据的下滑,对产业链上下游及地方财政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其次,通缩阴影尚未完全驱散。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持续负增长,反映出工业领域的利润承压和企业扩张动能的不足。这种价格信号的弱势,很难支撑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出现全面、强劲的V型反转。
在高盛看来,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当宏观经济面临这些结构性挑战时,企业盈利的整体增速预期必然要被下调。缺乏强劲盈利增长支撑的指数上行,更像是由流动性和情绪驱动的“空中楼阁”,其稳固性与持续性值得怀疑。当指数冲上4000点,其估值水平与相对疲软的基本面之间的裂痕正在扩大,这使得继续上行的根基变得脆弱。
从2023年以来的低位反弹,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估值修复行情。然而,高盛的研究指出,这一修复过程目前已经趋于充分,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过热迹象。
数据显示,沪深300指数的前瞻市盈率已回升至历史均值上方,尽管并非极端高位,但相对于其盈利增长潜力,其吸引力已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市场的结构性分化极为严重。“中特估”概念与科技成长板块在资金的追捧下,估值水平已然不低,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交易拥挤。这些前期引领市场上涨的“领头羊”,其继续拔高估值的空间已然有限。
高盛构建的估值模型显示,在4000点附近,A股市场的风险溢价(投资者因承担风险而要求的额外回报)已降至低位,这意味着股票资产相对于债券等无风险资产的性价比优势正在丧失。
当市场的“聪明钱”开始重新权衡风险与回报时,资金流入的节奏自然会放缓,甚至出现获利了结的倾向。高盛正是基于此,判断估值扩张的动能已经衰竭,4000点区域构成了一个坚实的“估值顶”。
一轮大级别的牛市,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入场。然而,高盛对当前A股市场的资金面分析却揭示了潜在的隐忧。
首先,北向资金的流入不再是单边向上的趋势。随着美元利率维持高位以及全球市场波动加剧,国际资本的配置行为趋于谨慎。高盛观察到,部分海外长期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比例已达到其目标区间,进一步增配的动力不足,甚至可能因外部环境变化而阶段性流出。
其次,国内机构资金的做多能力也面临考验。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并未伴随市场上涨出现爆炸性增长,“赎旧买新”的怪圈依然存在,这意味着市场缺乏稳定的、大规模的长期增量资金。此外,两融余额虽然攀升,但其占总市值的比例显示,杠杆资金推动市场的能力也已接近阶段性极限。
最重要的是,高盛认为,居民部门资产配置向股市大转移的“史诗级故事”尚未成为现实。在房地产市场信心受挫和收入预期不稳的背景下,普通家庭的风险偏好依然保守,更倾向于将储蓄存入银行或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而非直接进入股市。没有广泛的散户资金形成洪流,仅靠场内资金的博弈,指数要有效突破4000点并站稳,难度极大。
毋庸置疑,今年以来,从“活跃资本市场”的表态到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的出台,政策面对市场的呵护意图明显,这也是推动市场上涨至4000点的重要力量。但高盛的分析框架中,政策效果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并且市场会提前交易政策预期。
目前,大部分已被市场预期的利好政策,如降准降息、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刺激措施,其效果多大程度上能在下半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改善,仍需时间验证。高盛担心,一旦后续发布的经济数据未能超预期,或者政策出台的节奏与力度不及市场想象,那么“希望”就可能转化为“失望”。
当指数站上4000点,市场实际上已经计入了相当程度的乐观政策预期。未来的任何风吹草动,无论是国内政策的空窗期,还是美联储降息步伐的不及预期,都可能成为触发市场回调的催化剂。 在高盛看来,政策面的支撑力在4000点这个高位上,已从推力转变为一种“托底”力量,而非继续上攻的引擎。
高盛对4000点成为年度顶点的暗示,并非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悲观,而是基于严谨模型与数据分析后,对2024年剩余时间内市场动能衰减的理性判断。它提醒每一位市场参与者,在指数的喧嚣与热闹之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本面、估值、资金与政策这四大支柱所面临的现实约束。
历史反复证明,市场的顶部往往诞生于一致的乐观情绪之中。当高盛这样的权威机构发出与众不同的谨慎声音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对于投资者而言,在4000点关口,或许更应采取“戒急用忍”的策略,从盲目追高转向深度研究,寻找那些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盈利确定性高的结构性机会,同时严格控制仓位与风险。
毕竟,在资本市场的漫长马拉松中,活得久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高盛的这次“暗示”,正是一次及时的风险提示钟声。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