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一个深夜,一封来自政协的通知,送到了清华大学营建系。
彼时林徽因躺在病榻上,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消息:他们设计的国徽方案被采纳为基础,但仍需修改。
这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在病中仍坚持亲自参与修改,力求让国徽庄重、象征化、便于雕刻印章。
但她并不知道,这将是她参与的最后一次大型国家项目。
几十年后,这份被落选的原始设计草图被公开,许多网友看后直呼:审美太绝了!但也不得不承认,确实不适合当时的新中国。
这就让人不禁想问,林徽因的设计到底有多惊艳?又为何在那个历史节点上,被认为不合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锣鼓刚刚停息,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回到百废待兴的北平。
他们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立即在清华大学创办了营建系,准备为新中国培养一代建筑人才,那时的林徽因身体已每况愈下,却仍执着于教学与研究。
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另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一直在牵挂心头,那就是为新中国设计国徽,当年7月,《人民日报》就已经刊登了国徽征稿启事,要求设计方案具备中国特征、展现新政权风貌、风格庄严富丽。
消息一出,全国投稿如潮水般涌来,国旗设计稿多达3012份,而国徽仅收到200余份,但其中真正符合要求的少之又少。
到了9月25日,毛主席主持会议,确定了国旗、国歌方案,唯独国徽设计仍没定。
这个问题一拖再拖,直到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天安门上空那块原本预留给国徽的位置仍是空白,以至于大典场面庄严,却略显遗憾。
但新中国已经成立,国徽的事情就不能再一直拖下去,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将设计任务交由中央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营建系两大阵营共同负责。
央美由张仃、钟灵负责初期方案,清华这边,则由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担纲。
张仃他们的设计思路偏向现代感,用了地球、中国地图等元素,试图表现新中国的世界地位。
但林徽因却走了另一条路,她舍弃了地球和地图,转而采用玉璧、五星、齿轮、麦穗、红绶带等传统文化符号。
她的设计构图简洁、整体气韵高雅,玉璧象征和谐与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领导与人民大团结,红绶带环绕上下,寓意全国人民紧紧团结。
在形式上,她坚持汉唐美学,线条刚健、厚重,力求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厚度。
但这样的设计,问题也随之而来,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都需要展现气势与新生的力量,林徽因那种偏向文化性、典雅的设计风格,被一些人认为不够雄伟,缺乏时代感。
1950年6月10日,政协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条关键性建议,麦穗只代表北方,应加入水稻,这样才能南北兼顾,听到了周总理的意见后,林徽因立刻调整,把稻穗与麦穗并列,表达全国农民的统一。
6月17日,清华团队正式提交设计说明书,不仅说明了每个元素的象征意义,还包含齿轮齿数、麦粒数量等细节。
比如齿轮32齿,对应1950年的19+50,麦粒则有56粒,对应当时的省级行政区数量。
6月23日,毛主席主持政协会议,最终决定采用张仃天安门方案作为基础,由梁思成、林徽因团队进行完善。
这一次,林徽因虽然遗憾落选,但她的元素被大量保留,只是构图主导权已转移。
不过她没有怨言,而是一直默默配合修改,直到方案定稿,国庆节当天,国徽终于在天安门城楼正式高悬,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5年后,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年仅51岁,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那个她亲自参与设计的地方,一位为国家奉献了建筑美学与文化精神的女性,就此谢幕。
如今几十年时间过去,却还是不断有人在追问,当初她的设计到底差在哪?换句话说,为什么美得令人惊艳的方案,却不被当时采纳?
其实问题出在时代定位,林徽因的设计更像是文化象征,而国家需要的是政治符号,她的风格太讲究形式美和历史厚重感,而当时的人们更希望看到一种新力量的崛起。
她坚持汉唐线条,反对康乾风格,认为清代的艺术暮气沉沉,但很多决策者却觉得康乾风格的繁复更有气势,这不是审美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历史任务不同。
她的设计也确实少了点红色精神的激昂氛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设计要服务于政治与宣传,美只是附加值。
不过回头看,这位女性在国徽设计上留下的烙印依然清晰,今天的国徽中,齿轮、麦穗、五星、红绶带,这些都有她的影子,虽然她的构图没能成为主流,但她的思想,已然成为底色。
其实有了解的会知道,林徽因除了参与设计国徽,还设计了吉林西站、清华胜因院住宅、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八宝山革命公墓等,从建筑到工艺,从城市规划到文化保护,几乎贯穿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学蓝图。
更难得的是,她在病中仍坚持工作,修改设计稿时甚至坐在病榻上画图纸,连医生都劝她不要再劳累,她却说这是国家的事,不容懈怠。
她与梁思成共同提出的北京城市环状发展结构、以天安门为轴线的城市规划方案,虽然未被采纳,但在后来的城市学术界被反复提及。
只可惜当时的北京急于现代化,很多古建筑在推土机下消失,她也曾多次写信呼吁保留,却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
几十年后,如今的网友看到她的设计的国徽草图后,还是会纷纷感叹,如果是今天再来设计,说不定就选她的方案了。
但我们也都明白,林徽因落选国徽设计,不是遗憾,而是时代的选择,她的审美与精神,早已融入国徽之中,也融入了新中国的文化血脉。
信息来源:
2022-08-08 01:00 人民政协网 揭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如何诞生的?
2021-09-20 07:37 新京报 百年瞬间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