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狠的报复,是沉默:你不必撕破脸,只需安静地离开他的世界


文|灵禅风


这沉默,不是空无,反倒是一种满溢的状态。它像秋日深潭,水面落叶寂寂,底下却沉着经年的石子、枯枝,以及无数流转的、未曾说出口的光与影。

它内里是喧嚷的,只是这喧嚷被一道无形的堤坝拦住了。那里面,或许有一场刚刚平息的、与自己的争辩;或许有一句滚到唇边,又被理智生生摁回去的诘问;又或许,只是一段无词的旋律,在空茫的心头反复回旋,找不到一个听众。

成年人的沉默,首先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茧”。年少时,我们热衷于将自己的心剖开,将每一丝喜悦的脉络、每一道忧伤的伤痕都展览于人,渴望理解,渴望共鸣。

然而,得到的回应,却常常是隔膜的安慰,或是不痛不痒的劝解,甚或是茶余饭后一抹淡去的谈资。


于是我们渐渐明白,这世上并无真正的感同身受。你的撕心裂肺,在旁人耳中,或许只是一声稍显尖锐的噪音;你的狂喜,在旁人眼里,或许只是一种不够得体的浮躁。

鲁迅先生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像一根冰冷的针,早早地刺破了我们对于倾诉的幻想。

既知不相通,又何必聒噪?于是,我们学会了将惊涛骇浪锁于胸中。被上司无端斥责的委屈,在唇齿间化成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家庭中琐碎的烦忧,在点燃的灶火与流淌的水声中自行消解;就连那蚀骨般的孤独,也只在深夜里,对着窗外寥落的灯火,默默地饮尽。

这沉默,是我们在无数次碰壁后,为自己修筑的最后一座堡垒。在这里,我们得以避开那些好奇的、怜悯的或是评判的目光,独自舔舐伤口,或将纷乱的思绪,一寸一寸地捋平。

这沉默,有时又是一份厚重的体谅与慈悲。看清了人心的隔膜,反而生出了一份对他人疆界的尊重。我们不再轻易地去叩问朋友那勉力维持的平静,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触到了他底下尚未结痂的创口;我们不再执着于向父母诉说在外打拼的艰辛,只因懂得,那只会换来他们夜不能寐的、无用的忧心。

有些话,明知说出会是一块砸向湖面的石头,会激起层层叠叠的、我们无力安抚的涟漪,那么,不如不说。

这便有了钱钟书先生那句透彻骨髓的名言:“那些花了很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被偶尔的情绪失控推翻。”这失控的,正是那些我们试图用沉默封印的、过于汹涌的情感。而更多的,是那些尚未想明白,或永远想不明白的事,譬如命运的诡谲,人心的易变,生命的无常。

对于这些,追问是徒劳的,倾诉则近乎一种撒娇。于是,沉默成了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尊严。

及至后来,这沉默更演变为一种与自我达成和解的方式,一种“自洽”的圆融。

世界太喧闹了,充斥着各种声音,急切地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何为成功,怎样幸福。若总被这些外界的潮水裹挟,便永远寻不到内心的秩序。

成年人的成熟,在于终于肯安静地坐下来,听一听自己内心深处那微弱而本真的声音。这时的沉默,不是匮乏,而是一种精神的丰盈。

如同一个庭院,关上门,才拥有了自己的四季。在其中,可以读书,可以冥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存在。此时,沉默不再是对抗世界的盾,而是安顿自我的巢。


窗外,是永不停歇的车流人海,是一片由无数声音织就的、庞大的“众声”。

而在这一扇扇或明或暗的窗后,是一个个选择了沉默的成年人。他们的沉默,连成一片,构成了这喧闹人间最深沉的背景音。

那是一种了然的姿态,一种在经历了热情的挥霍与期待的落空之后,所生长出的、坚韧的智慧。

它或许有些许苍凉,但绝不颓唐。那是在认清生活真相,深知言说之局限与徒劳之后,依然选择负隅顽抗的、一种安静的尊严。

我们在这无边的沉默里,吞咽下生活的百味,也在这无边的沉默里,积蓄着继续前行的、微暗而恒久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美文   安静   沉默   世界   成年人   人心   声音   隔膜   徒劳   喧闹   尊严   灶火   长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