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站在聚光灯下,掷地有声地宣布:三年内将3000亿产能转移至印度。
外媒用一句话概括了这场豪赌:“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然而,两年多过去,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印度大迁移”并未迎来预想中的辉煌。
电力不稳、工人罢工、良品率暴跌、供应链断裂,曾经的“世界工厂”神话,在异国他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那个曾被郭台铭称为“赏饭吃”的中国市场,却在他转身离去后,悄然重塑着代工产业的格局。

“富士康是在给大陆赏饭吃。”郭台铭的这句话,曾激起无数争议。
从1988年鸿海集团登陆深圳,到成为苹果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的崛起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几乎同频。
低廉的土地、税收优惠、完善的产业链,尤其是数以百万计勤劳熟练的工人,共同铸就了富士康的“代工帝国”。
巅峰时期,仅郑州富士康一家工厂,就贡献了全球过半的iPhone产能,每天消耗60吨米饭、280头猪、120万颗鸡蛋,背后是数十万家庭的生计。
然而,2019年,郭台铭宣布将3000亿产能迁往印度。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大陆20多家工厂陆续关停,超过32万人失业,南宁、郑州、成都等地的餐饮、租房、零售业一度陷入低迷。
外媒形容:“郭台铭不仅端走了饭碗,还打翻了一桌菜。”

印度,曾被郭台铭视为“下一个中国”,人口年轻、工资低廉、政府激励,一切看似完美。
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拳。
印度电网频繁断电,富士康不得不自备柴油发电机,每年多支出2000万美元;工人拒绝佩戴防静电手环,良品率一度跌至70%,远低于中国大陆的95%;罢工成为常态,开除员工需支付高额赔偿,当地政府更倾向于保护劳工权益。
更棘手的是供应链。

印度工厂80%的零件仍需从中国空运,一颗螺丝钉的物流成本翻了三倍,郭台铭试图从中国调派工程师支援,却因签证限制与国内反对而步履维艰。
“原本以为能复制中国的成功,结果发现连电都供不稳,”一位内部员工坦言,“印度不是下一个中国,它是另一个印度。”
2024年,郭台铭悄然回头,在郑州投资10亿建立新事业总部,但江湖已非昨日。

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等本土企业迅速崛起,瓜分“果链”订单;工人对高强度流水线日益抗拒。
为赶制iPhone 17,富士康将返费提高至9800元,甚至推出“自愿放弃体检”政策,日招千人仍难填缺口。
有工人坦言:“每天工作10小时,流水线像打仗,能撑到拿返费的不到三成。”
曾经“果链一哥”的光环,在竞争与口碑的双重冲击下逐渐暗淡,王来春带领立讯精密转型新能源与机器人,比亚迪深耕电池与电子代工,而富士康,似乎被困在“代工”与“转型”的夹缝中。
但郭台铭并未坐以待毙。

2025年,富士康旗下储能品牌“富储科能”在郑州宣布量产,年产能目标3GWh,剑指“全球首个储能灯塔工厂”。
工业富联股价四个月内暴涨200%,市值激增6000亿,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
储能,被郭台铭视为“下一个十年”的赛道,依托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人才储备与政策支持,富士康试图在新能源领域重现代工辉煌。
然而,舆论场中,“赏饭论”的旧账仍未翻篇。

有人调侃:“碗摔碎了才想起锅里的香。”
也有人冷静分析:富士康的回归不是恩赐,而是市场的选择。

从深圳到印度,再从印度到郑州,富士康的迁徙像一场商业版的《出埃及记》,只是结局并未指向应许之地。
郭台铭曾以为他端走的是自己的饭碗,后来才发现,那只碗里盛的是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供应链、勤勉的工人,以及一个时代赋予的机遇。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制造语境中尤为贴切。
无论是富士康的储能新梦,还是立讯精密的转型之路,都在印证一个道理:真正的“饭碗”,从来不是谁赏的,而是自己铸的。
而郭台铭与富士康的故事,或许才刚刚进入第二幕。
2025-10-20 22:04·证券之星工业富联(601138)披露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10月20日股价上涨3.42%
2025-10-22 12:13·证券时报e公司富士康储能项目量产 致力打造全球首个“储能灯塔工厂”
2025-10-18 11:19·五常融视界“赏饭吃”的郭台铭栽了,富士康日招数千人,工人却撑不到拿返费
2025-09-10 19:43·金羊网富士康近20万人赶工iPhone17 高强度作业下有人称“坚持不到拿返费”
2024-10-22 15:21·大河网富士康新事业总部,位置定了!在郑州这里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