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专家称:试管婴儿都活不过40岁!如今中国首例过得如何?

前言


“即便是成功了,生出来的孩子顶多也就活40年”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变化,很多没有办法自然受孕的夫妻将目光放在了试管婴儿上,希望这项先进的技术能够带来一个健康的孩子。

但在很多推崇“道法自然”的专家眼中,这种人为干预出生的孩子无论是生命长度,还是生活质量,都没有办法和正常人相比。

1987 年冬天,甘肃有位 40 岁的乡村教师叫郑桂珍。她从 20 岁结婚后,就一直怀不上孩子。

在那会儿的农村,这可是大事儿,婆家人没少给她脸色看,邻居也在背后指指点点。

为了看病,不仅家里的钱全花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有天她听收音机,听到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在研究帮人怀孕的新技术。

这消息就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灯让她又有了盼头。于是她和丈夫到处借钱凑够路费坐上了去北京的绿皮火车。

那会儿他们根本想不到,这趟旅程会成为中国试管婴儿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段故事。

郑桂珍夫妇抵达北医三院,找到了张丽珠教授。

当时的张丽珠已是妇产科领域的权威,但面对 “试管婴儿” 技术她和团队同样在摸索前行。

张丽珠出身福州名门,父亲是近代实业家。受 “实业救国” 家风熏陶,她自幼立志 “以医术救人”。

1940 年代,她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深造,毕业后在顶尖医院工作,待遇优厚、前景光明。

然而 1951 年,得知祖国急需妇产科医生,她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投身百废待兴的中国妇产科临床与研究事业。

而真正促使她决心攻克试管婴儿技术的,是数千封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

上世纪 70 年代末,她收到无数不孕女性饱含绝望的倾诉:“张教授,我因生不出孩子,婆婆要逼我离婚”“跑了十几家医院都说没法治,您是我最后的希望”。

这些文字深深刺痛了张丽珠的心,她深知对于不孕家庭而言,一个孩子就是全部希望。

可惜当时中国辅助生殖领域近乎空白:没有进口胚胎培养箱,缺乏成熟技术方案,相关文献也寥寥无几。

张丽珠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没有专业培养箱,就用普通恒温箱改造就反复调试温度。没有细胞保存设备就用保温瓶裹棉被替代;没有经验可循就泡在图书馆查阅国外文献。

1984 年到 1987 年,三年间张丽珠团队经历 12 次胚胎移植失败。

面对 “国内条件差,别白费力气” 的劝阻,她坚定回应:“只要还有家庭在等待,我们就不能放弃。”

而郑桂珍的到来,为陷入困境的团队注入了新的力量。

当张丽珠如实告知风险时,郑桂珍毫不犹豫:“张教授我信您,就算失败我也不后悔。” 这份信任,成为团队坚持下去的动力。

1987 年 11 月,郑桂珍抵京三个月后,张丽珠团队为她实施胚胎移植手术。这是团队第 13 次尝试,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

1988 年 3 月 10 日,随着北医三院手术室里传出的一声啼哭,体重 3.9 公斤的女婴平安降生。

这场三年的艰辛终于迎来曙光!

张丽珠为孩子取名 “郑萌珠”,“萌” 寓意生命萌芽,“珠” 则代表珍贵,饱含着对新生命的美好期许。

郑萌珠的诞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作为首例试管婴儿,她的出生标志着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实现 “从无到有” 的突破。

消息传开后,无数不孕家庭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纷纷致电、致信表达期盼。

但伴随关注而来的还有质疑声。

童年时期,郑萌珠常听到背后议论:“她是‘人造的孩子’,活不长”“肯定不如正常孩子聪明” 。每当这时,她都会委屈地问妈妈:“我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吗?”

郑桂珍总会温柔地抱住女儿:“你和大家没什么不同,你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也是许多家庭的希望。”

在父母关爱与张丽珠教授的关注下,郑萌珠健康成长 —— 她的身体发育、智力水平与同龄人无异,学业成绩更是名列前茅。

2007 年,郑萌珠考入大学,毅然选择医学专业。她坦言:“小时候张奶奶常来看我,说我的出生给很多家庭带来希望。那时我就想,以后也要像张奶奶一样帮助他人。”

大学毕业后,郑萌珠回到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工作。

从 “首例试管婴儿” 到 “辅助生殖技术传承者”,她的身份转变,初心却始终如一。

每天,她与同事们共同努力,见证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的诞生。

2019 年,郑萌珠再次带来喜讯:她自然分娩健康男婴。

抱着孩子,她回想起 31 年前自己出生的场景 —— 曾经被预言 “活不过 40 岁” 的试管婴儿,如今不仅健康生活了 37 年,更用自然孕育打破了偏见。

郑萌珠的故事,正是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缩影。

从 1988 年她诞生至今的 37 年间,这项技术实现了从 “零基础” 到 “世界前沿” 的跨越。

曾经仅有北医三院一家机构开展试管婴儿技术,如今全国已涌现数百家专业机构,每年诞生超 30 万试管婴儿,仅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就助力数十万家庭圆梦。

正如张丽珠教授所言:“医学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给予希望。每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希望的最好诠释。”

如今 37 岁的郑萌珠依然在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忙碌。偶尔仍会听到关于 “试管婴儿寿命” 的议论,但她已不再介怀。

因为无数健康成长的试管婴儿,早已用事实击碎谣言。

这些鲜活的例子证明:生命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诞生方式,而在于是否被热爱、被尊重。

虽然现在张丽珠教授虽已离世,但她 “医者仁心” 与 “永不言弃” 的精神仍在延续。

郑萌珠接过接力棒,继续为更多家庭传递希望。

而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诞生的孩子们,也在用各自的方式,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献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育儿   试管婴儿   中国   著名   孩子   技术   团队   家庭   教授   生命   胚胎   妇产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