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可意(华东师范大学)
据极目新闻报道,10月5日,一名未成年男孩在手机店内,竟尝试用通缉令上的犯罪嫌疑人信息进行游戏实名认证。此事迅速引发热议,有网友戏称此为“常规操作”,也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游戏要身份认证都在走过场”。
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防沉迷系统日益严密的今天,此类“魔幻现实”依旧上演?“小孩哥”的一次随意尝试,俨然成了一次对现有防沉迷体系的尖锐“测试”。
回溯历程,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构建已近二十年。从2005年初步提出,到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再到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游戏时长、消费和实名认证提出“史上最严”要求,政策层层加码,框架日趋完善。而2024年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6亿,互联网普及率97.3%。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防沉迷系统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面对此景,各大平台并非毫无作为。如新闻中所述,国内大型游戏平台已引入人脸识别等技术,对实名信息为成年人但游戏行为疑似未成年的账号进行核查。这诚然是堵截漏洞的积极一步。
然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术的高墙,似乎总难完全困住“钻空子”的人性。“通缉犯信息”都能成为认证工具,这警示我们:防沉迷绝非简单的“身份认证”和从严监管,而是一场宽严相济、有情有理的博弈。若平台的责任止于“认证通过”这一刻,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仅是延缓,而非根治。因此,平台的责任必须从“技术合规”迈向“社会尽责”,这意味着一套更主动、更智慧的治理体系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平台应从深处、实处着手,从机制上进行常态化的巡查与回溯,对于已被识破的虚假认证账号,追溯其源头并进行封禁;从教育上对未成年人进行督导,以鲜明案例警示冒用身份的法律风险。
归根结底,技术是“硬约束”,而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健康合理的娱乐观以及加强其法律意识才是“软实力”和要点。这是一场“堵”与“疏”的辩证。平台在筑牢技术防线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提供更优质的青少年模式内容,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网络生活习惯。家庭的监督、学校的教育、社会的认知、法律的震慑,也应当与平台的责任形成合力,共同编织一张立体全面的防护网。
当前我们已步入深度数字化的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早已超越提供产品本身,更在于守护其用户,尤其是身心塑造期的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平衡好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天平,让防沉迷系统真正成为呵护童年的智慧屏障,而非一触即溃的防线,是所有参与者都要认真答好的“必答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