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秦朝主理人”的段子,估计没人能忍住不笑,不足30平米的小店,硬生生塞了200条店规,空无一人还得查预约,288元一杯的咖啡,喝着跟刷锅水似的,拍张照要加50元,想上厕所更得凑够1500元消费。
明明是花钱买服务,反倒像闯“规则类怪谈”副本,稍微质疑一句,还会被怼“不懂艺术”。
可让人想不通的是,“智商税”网红店能火两三年,国潮潮牌至今还能收割。
为啥“主理人”这概念才火半年,满大街就都是转让的门店?
现在去不少“主理人”店,都能遇上一串让人窝火的操作,进门先被问“预约了吗”,没预约就被客气地“请出去”。
然后好不容易坐下,菜单上没明码标价,点杯咖啡才被告知“288元,用的是伊比利亚咖啡豆”。
结果抿了一口发现味道实在难咽,忍不住吐槽两句,主理人立马皱着眉反驳,“这是带情感故事的咖啡,你不懂艺术别乱评价”。
后来想上厕所,又被拦下,“得消费满1500元才能用,您再点点别的凑凑吧”。
这种事不是个例,社交平台上满是网友的“踩坑经历”,有人穿休闲T恤进店,被主理人冷嘲“衣着没品味,不适合我们店”。
有人明确说不吃辣,端上来的简餐却满是辣椒,主理人还振振有词“我觉得这个辣度才配这道菜”,还有人想问问食材来源,得到的回复却是“你不需要懂这么多,吃就完了”。
花钱消费,本来是想图个开心,结果不仅要受气、被贬低,还得为“听不懂的故事”买单。
现在大家消费都越来越理性了,没人愿意花冤枉钱看别人脸色,就算“主理人”的招牌再“高级”,也架不住体验感差到离谱啊。
其实“主理人”这词最早没这么“装”,它是从日本潮流圈来的,是“director”(负责人)的音译,往根上说还能扯到拉丁文“向导”的意思。
说白了,早期就是帮消费者搞懂品牌的设计和特色,跟景点里带路人找路的导游差不多,让你知道 “这牌子好在哪,值不值得买”。
早期的“主理人”,确实有点“含金量”。
日韩的明星、说唱歌手、网红做个人奢侈品品牌时,会用“主理人”的身份凸显品牌的“小众感”和“用心度”。
潜台词是“这不是流水线产品,是我花心思打磨的作品,得靠我这个‘向导’才能找到它的价值”。
那时候的“主理人”更像“创作者”,靠对品牌的投入和对产品的把控,吸引同频的消费者。
但从2023年开始,事情慢慢变味了。
“主理人”这个标签从潮牌圈跳出来,先是渗透到小众设计师品牌,到2024年夏天,连餐饮、服装这些跟普通人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也开始跟风用“主理人”当噱头。
开家咖啡店,店主就成了“咖啡文化主理人”,卖几件衣服,老板就成了“街头美学主理人”,甚至摆个煎饼摊,都要叫“古早味BRUNCH主理人”。
原本是“创作者”的代名词,慢慢就成了“抬高身价的工具”。
不少人挂着“主理人”的头衔,却没花心思在产品上,咖啡味道不行,就靠“故事”包装,衣服质量一般,就靠“小众”抬价。
“主理人”不再是“向导”,反倒成了“割韭菜”的幌子,把“稀缺感”变成“溢价理由”,把“用心做产品”变成“用嘴吹概念”。
“主理人”店撑不下去,核心是犯了商业的“大忌”,只想着收割溢价,却不愿提供对应的产品和服务。
具体说,就是这三大离谱操作,把消费者一个个劝退的。
先是“定价陷阱”,拿“故事”当幌子,掩盖“不值”的本质。
现在大家都在精打细算搞消费降级,超市里几块钱的矿泉水都要货比三家,可“主理人”店偏要逆势玩“消费升级”。
一杯普通咖啡能标到288元,一份简餐敢卖大几百,理由还都特别“玄乎”,咖啡豆必提“伊比利亚”,仿佛加了这三个字,咖啡就自动变好喝。
还有雪茄要掺“艺术与爱”,好像抽的不是雪茄,是“情怀”,哪怕餐食难以下咽,也得说“背后有情感故事,你吃的是回忆”。
说白了,这就是筛选“愿意为叙事买单的人”。
只要你信“伊比利亚咖啡豆更高级”“情感故事值几百块”,再高的价、再差的味道也能忍。
可要是你清醒点就会发现,288元的咖啡,跟便利店15元的比,味道差不了多少,几百块的简餐,还不如家门口20元的外卖好吃。
这种“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的定价,终究是“一锤子买卖”,没人会反复上当。
还有“服务错位”,拿“规矩”当挡箭牌,忘了“尊重”才是服务的根本。
几乎所有“主理人”店都爱挂“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牌子,可这“朋友”的待遇,比“上帝”差远了。
没有明码标价,点单全靠主理人“口头报价”,顾客说不吃辣,偏要往菜里加辣,还说“我是为你好,这个辣度才正宗”。
更离谱的是,有些主理人还会点评顾客的衣着和口味,“你穿得太普通,不适合我们店的风格”“你觉得不好吃,是因为你没品味,不懂欣赏”。
要是你反驳,他们还会拿“专业”压你,“我是主理人,我比你懂行”。
可谁会跟“朋友”收288元喝刷锅水啊?就算身边有“厨房毁灭者”朋友,做的饭再难吃,也不会收这么贵的“友情价”。
“主理人”的矛盾就在这,既要远超市场价的高溢价,又不愿提供最基础的服务,既想当“高高在上的创作者”,又想当“赚快钱的老板”,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被网友群嘲真不冤。
“主理人”店的离谱操作,不光惹恼了消费者,连资本都不待见。
一边是网友用“反讽”戳穿假象,一边是资本用“冷遇”划清界限,两下夹击,“主理人”潮很快就凉了。
网友的“反讽”,简直是“降维打击”。
既然“主理人”爱装高级,那大家就“顺着他们的逻辑来”,短视频里,有人把煎饼果子摊调侃成“无麸质可丽饼古早味BRUNCH主理人”。
把肉夹馍店主变成“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连龙江猪脚饭都能改成“粤式骨汤慢熬龙江料理豚肉玉子饭主理人”。
这些调侃看着荒诞,其实是消费者在“夺回话语权”。
“主理人”用“你不懂艺术”压制顾客,网友就用“别装了,大家都懂”反击。
“主理人”把“普通产品”吹成“高级作品”,网友就把“街头小吃”包装成“高端料理”,用同样的逻辑戳穿“伪高端”的假象。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既解气又有效,等“主理人”的标签被玩梗玩坏,它也就没了“抬高身价”的作用。
而资本的“冷遇”,更是压垮“主理人”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年,快消品靠“讲故事”出圈的不少,库迪、瑞幸讲“高性价比咖啡”的故事,让大家花几块钱就能喝到不错的咖啡。
星巴克讲“第三空间”的故事,让大家愿意为“舒服的环境”买单,麦肯德克讲“便捷快餐文化”的故事,让大家赶时间时能快速解决吃饭问题。
这些品牌的“故事”都在“规则内”,产品和故事匹配,价格和价值相符,消费者才愿意为“叙事”买单。
可“主理人”把“讲故事”玩脱了。
做咖啡的,一开始还只是吹“豆子来自拗口的外国产地”,后来越编越离谱,一会儿说“用水是雪山冰水,空运过来的”,一会儿说“杯子是手工定制,每个都不一样”,卖衣服的,面料普通,却要说“灵感来自某大师的画作,每一针都有深意”。
偏偏他们做的都是低门槛行业,造火箭的敢叫“火箭主理人”,是因为没几个人懂行,可煮咖啡、卖衣服谁不会分辨好坏?
离谱的故事讲多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都会失去信任,就像“狼来了”,次数多了谁还信?资本自然不允许这种“搅局者”破坏市场。
你想靠“编故事”收割,可消费者不上当了,资本投的钱收不回来,谁还愿意给“主理人”店注资?没了资本支持,那些靠“溢价”生存的“主理人”店,自然撑不了多久。
“主理人”潮退去,其实是商业本质的“回归”,消费者想要的,从来不是“虚头巴脑的头衔”,也不是“听不懂的故事”,而是“物有所值”的产品和“踏实认真”的服务。
“主理人”店栽跟头,根源就是踩了三个“雷”,一是议价欺诈,价格远超价值,靠“故事”收割溢价。
二是人设造假,打着“创作者”的旗号,实则是“赚快钱的老板”,三是服务缺失,不愿尊重消费者,把“刁难”当成“个性”。
这三个“雷”恰恰是正常商业活动的大忌,不管你挂什么招牌,只要产品不行、服务不好,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再看那些转让的“主理人”门店,就能明白一个道理,做生意不是靠“装高级”,而是靠“接地气”。
剥离掉“主理人”的花哨包装,你开的还是咖啡店、服装店,本质是“卖产品、做服务”。
消费者进店,是想喝到好喝的咖啡、买到好看的衣服,不是来听你讲“艺术故事”,也不是来受你“点评”的。
就像街边的老字号小店,没有“主理人”的头衔,没有“离谱的故事”,靠的就是“味道好、价格实、服务暖”,能火几十年。
那些受欢迎的品牌,不管是库迪、瑞幸,还是星巴克,本质都是“懂消费者”,知道大家需要性价比,就做平价咖啡,知道大家需要舒适的环境,就打造“第三空间”。
希望以后少些“主理人”式的乱象,多些真心为顾客着想的经营者。
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罪受,一杯好喝的咖啡,不需要“伊比利亚”的标签,也能让人喜欢,一件好看的衣服,不需要“艺术灵感”的包装,也能让人买单。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