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太早有危害?医生呼吁60岁后的老人,最好在这个点睡觉

夜色还未深透,家住南京的李大爷便已关掉电视,摸黑钻进被窝。

时间刚过晚上7点,家里的儿女还在厨房说笑,外面的霓虹才刚刚亮起,李大爷早已沉入浅浅的梦乡。

然而,凌晨三点多,他便悄然醒来。

窗外一片漆黑,他静静地望着天花板,期待着天亮,却难再入眠。第二天一整天,李大爷总是昏昏沉沉,不是打哈欠,就是觉得力不从心。

家人规劝他不要睡这么早,他却很疑惑:“难道早睡不是养生吗?我这不是做得对吗?”

其实,像李大爷这样“睡得特别早”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坚信“早睡早起身体好”,仿佛越早入睡,身体越能修复。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医生提醒:60岁以后,盲目早睡不仅不一定养生,反而有可能扰乱生物钟、损害健康,长期下来,会让你越来越疲乏,甚至身体“亮红灯”。

到底老年人几点睡最科学?睡太早究竟有什么隐患?也许答案会让你意外。

医学研究早已明确,睡眠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跟人体的自然节律同步。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生物钟”,也叫“昼夜节律中枢”,专门负责控制褪黑素的分泌和全身器官的协调修复。

这套系统最理想的运行方式,是根据环境光线变化来分配睡眠和觉醒的时段。

如果你晚上7点就上床,而窗外还亮荡荡,褪黑素分泌水平还没达到深度睡眠的条件,那么入睡质量很可能大打折扣。

这就好像仓促关灯,却发现身体还没“准备好”入夜维护—能休息,但休息得并不深。

中国睡眠研究会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联合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最佳入睡时间为晚上21:30-22:30之间

这一时间段,体内激素分泌已经进入夜间修复模式,睡眠深度增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最为突出。

如果过早入睡,反而会“错过”夜间深睡眠黄金期。一项涵盖6300例老年人睡眠调查显示,73%的“早睡”老人存在夜间睡眠片段化、晨起头晕疲倦等问题,睡得越早,睡得越“碎”。

医生还指出,持续过早入睡不仅让夜间觉醒变多,还可能因为凌晨过早醒来,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血压波动不稳,尤其是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风险明显增加。

《中华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年刊发的综述发现,老年人长期早醒,心血管和情绪障碍风险显著提升,并提示“困倦≠真正的睡眠需要”。

睡得太早,身体和心理都容易出问题

或许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饭后一小时就开始犯困,不到8点躺下入睡,凌晨四五点钟醒来后再也不能继续睡。这种早睡早醒的“碎片化睡眠”,其实是一种节律错位。

长期下来,身体没有经过完整的休息周期,罹患慢性病和记忆力下降的风险均会增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追踪研究发现,老年人过早入睡且夜里多次醒来的现象,与认知功能下降和老年痴呆风险增加存相关联。也就是说,早早上床,反而可能让大脑越睡越“糊涂”

此外,睡早了,夜晚的家庭互动、朋友聚会都无形中减少,容易让老年人陷入单调和社交隔离状态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调研同样揭示,孤独感与早睡习惯正相关,长期早睡的人,抑郁、情绪低落风险更高。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视。老人身体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自然下降,导致入睡难、困意早到

可困意不等于身体该休息,而是暂时性的疲劳。一味靠早睡“补救”,往往只会晚上睡得不实、白天更加疲惫。

南京一位69岁退休工人,因为每天6点半准时上床,结果一次体检发现血压、血糖都波动加大,经过医生分析才知是生物钟被打乱,修复能力反降。

医生建议:“入睡窗口”晚些更利于健康

既然早睡不是越早越好,那么,60岁后的老人到底该什么时候入睡?综合中国睡眠研究会、神经医学权威实验室及多项国内外睡眠指南的建议。

晚间21:30—22:30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入睡“黄金窗口”。这段时间,环境亮度下降,身体激素分泌进入夜间修复周期,无论心脏、肾脏、神经,均可同步得到保养。

科学调整入睡时间,可以按照下面几个步骤进行:

晚上9点以后再准备入睡,尽量不要早于9点(即使困意来袭,先听音乐、看书、与家人聊聊天适度“拖延”上床时间)。

睡前半小时,调暗灯光,减少手机、电视等蓝光刺激,帮助褪黑素顺利分泌,提高睡眠质量。

起床的时间不强求必须“早”,以自然醒为佳,睡眠整体时长控制在6—8小时即可。

饮食上,晚餐不过饱、不饮浓茶咖啡,更利于一夜安稳;适度进食一些谷物、牛奶,还可提升晚间褪黑素合成。

坚持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白天活动,比如散步、太极、早晨日照,有助于夜晚顺利入睡。

不要迷信“越早上床精神越好”,也无需与他人比“谁更早睡”。每个人的作息节律有差异,顺应自身感觉,找到自然平衡,才是长久健康的法宝。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2022)》

《中华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4):312-315.》

《张文彬.老年人早醒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性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5):1156-1159.》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调查报告,2021》

《刘江.老年人睡眠节律变化与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养生   老年   老人   医生   睡眠   老年人   身体   节律   临床心理学   中国   夜间   大爷   晚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