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寒风卷着雪粒砸在糊了厚厚草泥的土墙上,屋内火塘里的柴火明明灭灭。裹着粗麻衣的孩子蜷在祖父怀里,老人用皲裂的手往火堆里添了根柴,火光映着墙上冰霜的痕迹——这是唐宋之前,千千万万底层百姓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里,最寻常也最艰难的生存画面。

不要说烧炭,古时候穷人有几个能烧的起碳的,晚上你裹着被子都能给你冻醒,因为被子暖不热呀。

没有棉衣、棉被,没有羽绒服,没有暖气,古人究竟如何在刺骨严寒中挨过冬天的呢?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了,他们的保暖方式很多你想不到。

花椒妙用

看历史宫廷戏的都知道椒房之宠吧,这就来源于古人的保暖智慧。我们现在的房子为何“坐北朝南”,我们想到是屋里亮堂,通风好,那古人就想这样能有更多的日照,那房子不仅暖和一些。

当然权贵们的房子不仅仅是这样,花椒,是一个好东西,味道独特,性温,古人就想到用他和泥涂抹在墙壁上,再烧火那就有了现在暖气的效果,不过这个确实费钱,一般权贵也是用不起的,就是皇帝的妃子也是一样,当然受宠的妃子由此殊荣,所以也 有了椒房之宠这个词。

衣:层层麻絮裹身,富贵贫寒两重天

"娘,我脚冻得没知觉了……"唐代诗人孟郊幼时家贫,在《寒地百姓吟》中写下"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的锥心之痛。平民百姓以麻为命,将粗麻纤维层层捶打,塞进衣袍制成"缊袍"。一件缊袍需耗数斤麻絮,却仍难抵酷寒。考古发现汉代戍边士卒的麻衣中,竟夹杂着干草枯叶——那是生命在严寒面前的绝望挣扎。

而长安城的朱门之内,贵妇抚摸着新制的狐裘轻笑。一件上等貂裘需数十张貂皮,价值堪比百亩良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千金裘"以孔雀羽线缝制,内里缀满轻暖的丝絮。贵族出行时,侍从捧着的鎏金手炉炭火正旺,炉内燃烧着价比黄金的瑞龙脑香。

暖炉里的阶级差距:一场风雪,两种人生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县令大人坐在暖烘烘的马车里,手里把玩着一个精致的越窑青瓷手炉。这手炉做工考究,里头装着上好的银丝炭,还掺着名贵的香料,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他时不时搓搓手,感叹着白居易那句"红泥小火炉"写得真是妙啊!

可就在同一条官道上,距离马车不到百米的破庙里,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正蜷缩在角落。他面前摆着个破陶罐,里头几块快要烧完的炭火发出微弱的光,照在他冻得发紫的脸上。他使劲搓着手,却还是止不住地发抖。

这场景让人想起《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北宋时的汴京城,每到下大雪的时候,官府都得派人到街上发放柴火和炭。要是不这么做,每天都会有冻死的人,但这只是影视剧中美化的画面。

加入贵族穿越到现代,他们对于冬天可能并不能有直观的感受,古代虽然不发达,但古代贵族有很多的取暖手段。

考古发现的那些贵族用的青铜温酒器,设计得那叫一个精巧!里面能放炭火,外面能温酒,贵族们推杯换盏的时候,美酒永远是温热的。可谁又知道,就在他们饮酒作乐的围墙外,有多少穷苦百姓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一场风雪,把人间冷暖分得明明白白。县令的手炉和流浪汉的破陶罐,就像两个世界的温度计,量出了这个社会的温度差。

不过古人的智慧却是很强大的,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创作了很多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历史   唐宋   棉被   零下   寒冬   古人   手炉   贵族   炭火   陶罐   县令   柴火   麻衣   流浪汉   妃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