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何以成为大国博弈的“王牌”?

如果你曾关注过中美贸易战的新闻,一定会对“稀土”这两个字印象深刻。当美国挥舞起芯片制裁的大棒时,中国亮出的“稀土王牌”往往能够平衡局面。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让稀土成为了大国博弈中举足轻重的“战略王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段化学知识的科普,更是一场关于工业命脉、技术逆袭与战略博弈的深度解读。而这,正是富二家在B站最新视频《大国博弈里的中国王牌——稀土为什么这么重要?》中,为大家层层揭开的真相。


不是所有“土”都叫稀土


“稀土”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将时光回溯到18世纪末,当瑞典化学家加多林首次从一块黑色矿石中分离出钇土时,因其外观似土、难以溶解,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提取极为困难,故得名“稀土”。


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稀土并非真正的土壤,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它们不仅在地壳中的总储量远超铅、锡等常见金属,其“稀”贵之处更在于两点:一是具有极高战略价值的重稀土在全球储量中占比不到1%,而中国独占了其中的八九成;二是将17种“相貌”相似、“性格”迥异的元素兄弟高纯度分离出来的技术,是全球少数国家掌握的绝密。


重稀土如铽、镝,是导弹制导、战斗机雷达、卫星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生产一架F-35战斗机需要0.4吨稀土,如果关键稀土断供,其生产线最快6个月就会陷入停滞。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一经升级,便能产生如此迅速的战略威慑力。


中国稀土的“点土成金”之术


上世纪,全球稀土产业曾是由美国主导的“独角戏”,其加州的芒廷帕斯矿一度垄断全球90%的供应。那时的中国,空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却因分离冶炼技术被西方严密封锁,只能以“泥土价”出口初级矿石,再以“黄金价”进口深加工产品。


转机发生在以徐光宪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攻克“串级萃取技术”之后。这项技术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成功将17种稀土元素完美分离,纯度直达99.9999%,成本却仅为国外的五分之一。中国稀土就此凭借“物美价廉”的绝对优势杀入全球市场,硬生生将产业中心从西方转移至东方,完成了一场漂亮的产业翻身仗。


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稀土资源大国,更是唯一一个打通了从“挖土”、“洗土”到分离冶炼、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的国家,掌控着全球69%的冶炼分离产能和90%以上的精深加工产能。这意味着,即便其他国家重启矿山,其开采出的稀土矿石,在很大程度上仍需送到中国进行精炼,才能变为可用的高端材料。这种对“核心资源”与“核心技术”的双重掌控,铸就了中国稀土今日无可撼动的地位。


博弈与未来:稀土的战略价值与投资想象


历史已经多次验证了这张“稀土牌”的威力。无论是2010年钓鱼岛争端中,对日稀土出口的收紧,还是自2019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中,几度祭出的稀土反制措施,都直接命中了对方高端制造业与国防科技的“七寸”。


那么,站在当下,稀土的故事是走向尾声,还是开启了新的篇章?稀土的行情演绎,需要遵循供需格局的框架来看。


在供给端,中国作为全球供应核心,正通过严格的总量配额控制和打击非法出口,从源头收紧供给;在需求端,除了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这两个传统需求“大户”持续发力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正为稀土永磁材料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巨大需求窗口。


根据瑞银的研究,未来3-5年,全球稀土需求增速有望从历史平均的3%-5%大幅提升至10%左右(截至2025-10-30)。一紧一增之间,不断扩大的供需缺口,成为支撑稀土长期价值的最坚实逻辑。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重点关注下游需求爆发的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以及手握稀缺开采配额、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但鉴于稀土产业受政策与技术影响较大,往往呈现高波动行情,因此对于希望规避个股波动风险的投资者,通过像稀土ETF(159713)这样的指数基金进行布局,或许是一种更省心、更能把握产业整体趋势的选择。


稀土,早已超越了其作为矿产资源本身的定义,它既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窥见国家竞争逻辑的一扇窗口。如果客官对这段荡气回肠的产业逆袭史、精妙的战略博弈以及未来的投资脉络意犹未尽,强烈建议您移步B站,观看完整版视频《大国博弈里的中国王牌——稀土为什么这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科技   稀土   王牌   大国   中国   全球   战略   产业   技术   永磁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