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月31日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时,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商品被贴上10%-41%不等的税率标签。
这份按“政治顺从度”排名的征税清单,撕下了自由贸易最后的遮羞布。它向世界宣告:规则只是工具,利益才是永恒。
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时,乔治·华盛顿的军队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
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美国的胜利告终。
美国,这个出身于英国又脱身于英国的国家,用抢掠侵占北美,其“强盗本质”已经定性,而他的母体英国就是“强盗”,美国只不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罢了。
自此以后,美国发挥其“强盗”基因,用“撒谎、抹黑、恫吓、军事”手段来立世。
然而,这个新生国家的生存策略很快显现出其务实而冷酷的一面。
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明确确立美国外交的黄金法则:“避免卷入欧洲争端。”
这一原则被后世奉为 “孤立主义”外交的基石。
美国独立战争的英雄华盛顿
孤立主义表面上是一种中立政策,但其本质是:避免卷入欧洲纷争的同时,利用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搭便车”。
美国学者后来揭示,这种政策的核心是“韬光养晦,低调做事”,在羽翼未丰时最大限度谋求国家利益。
门罗主义将这种战略发挥到极致。1823年,门罗总统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表面是反抗欧洲殖民,实则是通过排斥欧洲势力维护美国自身利益。
当欧洲列强忙于全球争霸时,美国正忙于西进运动——一场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暴力掠夺。
1846-1848年的美墨战争,美国吞并了包括今日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在内的230万平方公里土地,将领土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美国获得了世界上最充分的经济要素: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大规模流入,加上广阔的西部疆域提供了近乎无限的自然资源。
美国的自由是建立在掠夺本质上的
美国的孤立主义从来不是真正的与世隔绝。
它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其他国家放开贸易限制,实现 “利益均沾”,却不需承担维护国际秩序的成本。
这种策略让年轻的美洲国家在列强夹缝中完成了原始积累。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时的世界尚未意识到,一个新兴霸权正在美洲大陆悄然崛起。
美国的发展速度惊人。1872年,其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越英国;到1910年,已超过英国和德国的总和。
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在电气、化工、汽车等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中心。
然而,美国依然沿用着“搭便车”策略。它继续利用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谋求自身利益,避免与霸权国家正面对抗。
当德国和日本选择直接挑战英国霸权时,美国则选择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等待霸权自然转移。
美国首都华盛顿街头一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战略的完美演练场。
战争前期,美国保持中立,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战争财。
直到1917年战局明朗,才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话语权。
战后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计划”,倡导建立国际联盟,试图按美国理念重塑国际秩序。
尽管国联最终未能获得美国国会批准,但这标志着美国开始从“搭便车”转向“驾车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完成了这一转变。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孤立主义彻底终结。
美国以“民主兵工厂”的姿态参战,通过 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军事装备,同时将美军基地部署到全球战略要地。
当欧洲和亚洲在战火中沦为废墟时,美国本土毫发无伤。战争结束时,美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和一半的工业产能。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为世界货币,美国终于从“搭便车”的乘客,变为手握方向盘的驾驶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洗牌的象征
二战后美国登上世界霸主宝座,其战略手段也变得更加系统化、多样化。
1947年,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演说中将世界划分为 “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 两个对立阵营,推出 “杜鲁门主义”奠定了冷战基调。
美国构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全球体系:军事上建立北约等同盟网络;经济上打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治上掌控联合国。
这些体系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国际秩序,实质上是确保美国能以最小成本维持霸权。
正如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的:历史上大国的衰落往往是被过高国际秩序成本拖垮的。
美国通过这套机制将成本转嫁给盟友,自己则享受霸权红利。
冷战后,美国的行为模式更加赤裸。当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威胁石油美元时,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当欧元挑战美元地位时,科索沃战争爆发;当日本半导体产业威胁美国领先地位时,《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
2025年7月31日,特朗普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将这套逻辑发挥到极致。
美国优先政策决定了他的没落
这份关税清单完全脱离产业价值链逻辑,纯粹按政治姿态排序:叙利亚、缅甸被课以41%税率的同时,瑞士被征39%,印度、越南等“战略伙伴”也难逃高额关税。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对加拿大关税从25%提高至35%——这标志着连北美自贸体系内部盟友也无法在“美国优先”中获得豁免。
这份行政令捆绑的“转运税”与“原产地规则”直接击穿全球供应链的安全边界,显露美国对全球产业互联的根本不信任。
同时,美国对俄罗斯的策略也发生戏剧性转变。
7月28日,特朗普公开表示对普京“非常失望”,宣称“不再有兴趣与普京对话”。这标志着他放弃了一贯推崇的“个人外交解决冲突”策略。
特朗普沉不住气了
在俄乌冲突中,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削减超过40%的对乌安全援助,冻结“乌克兰重建基金”;另一方面要求欧洲国家“至少将对乌援助提升一倍”,明确表示 “美国不再自动履行安全责任”。
这不是和平努力,而是将地缘政治责任转移给欧洲的战略撤退。
对“全球南方”政策同样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
美国将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视为需重点拉拢的对象,而另一些国家则被看作中美竞争的场域。正如研究所示:美国对“全球南方”政策整体上 越来越强调自身利益优先,对国际事务介入日益克制。
从1776到2025,250年里美国的面具换了一副又一副,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再到“美国优先”。
但面具之下,永远是那双紧盯猎物的眼睛和那句未曾明言的准则:顺我者,规则护体;逆我者,规则为刃。
当特朗普对加拿大举起关税大棒时,当曾经欣赏的普京变成“不再对话”的对象时,世界终于看清:在美国眼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别期待霸权会发善心——它只会为自身利益不惜一切代价。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