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家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文|清扬

编辑|清扬


众所周知,人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口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甚至达到了14亿左右的人口高峰

然而,谁能想到,“50年后中国人口”可能与“5.8亿”这个数字挂钩,经济专家郎咸平预测,若大家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迅速下降,变成5.8亿。

是何原因致使中国人口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面对专家预警,中国群众有何反应?

无数家庭算不清的“生育账”

最近,年近七旬,美国拿到金融博士、活跃于香港和内地学界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再次发表了一番震惊全国的预言。

如果中国现在低生育率的趋势得不到扭转,50年后,中国的人口可能会缩水到5.8亿。这可不是信口开河,背后是冰冷的人口数据推演。

5.8亿是什么概念?连我们现在14亿人口的一半都不到,这个预测,与其说是一个遥远的人口警报,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学隐喻。

它把每个普通家庭在生孩子这件事上,那本越来越难算的“收支账”,直接摊在了所有人面前。

翻开这本账,现实数据让人心里发凉

人口已经不是去年才开始减少,而是进入了连续负增长的通道,出生人口的数量,更是像坐上了滑梯

回想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时,那一年还有1846万新生儿呱呱坠地,一片欣欣向荣,可短短几年后,这个数字就近乎腰斩,到了2023年只剩下902万

当生儿育女从一种血脉延续的本能,变成了一项需要反复权衡利弊的“经济决策”时,账面上的赤字,就成了最有效的“避孕药”。

为什么大家从“抢着生”变成了“不敢生”?答案很简单,现实压力太大了。

在今天的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已经不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项沉重的、长达数十年的“长期负债”

先算直接的财务成本

有机构算过一笔账,把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拉扯到大学毕业,平均需要花费68万元,这还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是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恐怕得翻个倍

这笔钱最大的头,往往砸在了教育上。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场围绕教育的“军备竞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各种课外培训班像个无底洞,不断吞噬着家庭的收入。

更别提那压在无数家庭脊梁上的学区房,为了一个入学名额,父母们不惜背上几十年的沉重房贷,提前透支了未来的所有可能性。

除了看得见的金钱支出,还有看不见的隐性成本,而这部分成本,绝大多数都压在了女性的肩上,数据不会说谎,有超过四成的女性,因为生孩子导致收入直接腰斩

在招聘市场上,“已婚已育”四个字,常常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让无数有才华的女性在职业道路上举步维艰。

缩水的投资与回报

如果说成本端是负债累累,那么收益端呢?

在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一项天经地义的投资,可如今,这项“投资”的预期回报,正在急剧缩水,无论是经济上的反哺,还是情感上的慰藉,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先看经济回报,当一个家庭倾尽所有,把孩子送进大学,却发现毕业后面临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55.5%的大学生就业率,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投入与产出倒挂”的尴尬,当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可能需要父母接济时,“养儿防老”这四个字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社会观念也在悄然变化,随着单身家庭的增多和个人主义的兴起,结婚生子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选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自我实现放在第一位,甚至一些家庭开始把生育看作一笔稳亏不赚的“买卖”

这种个人层面的焦虑,还投射着宏观未来的不安全感

专家们预测,我们的养老金体系可能在2035年就会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到2050年,缺口甚至可能高达10万亿

当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都面临巨大压力时,年轻人又怎么敢把自己的晚年,完全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这种远期的担忧,无疑进一步削弱了生育的动力

面对家庭生育账本上巨大的赤字,国家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各种“注资”和干预政策已经陆续出台,试图为这本亏空的账本输血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国家层面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提供每年3600元的补贴,在地方上,一些城市更是拿出了“真金白银”

比如湖北天门市,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出的综合奖励高达数十万元,效果也立竿见影,政策实施那年,当地的出生人口增长了17%,连奶粉销量都跟着上去了。

这些政策无疑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但问题是,这点“注资”能够填补巨大的财务缺口吗?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无论是每年3600元的补贴,还是天门市十几万的重奖,相对于平均68万的养育总成本,似乎都有些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大多是缓解生育瞬间的资金压力,但对于教育内卷、职场性别歧视、高昂房价这些压在家庭身上的结构性大山,触及仍然有限。

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它们早已陷入更低的生育率陷阱,虽然通过提升人口质量维持了经济发展,但始终没能解决生育意愿的根本问题

郎咸平那个5.8亿人口的预言,就像一声刺耳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长远而深刻的问题。

人口的未来,说到底,取决于我们能否为普通家庭,重构一个“生得起、养得好”的社会经济模型。

单纯的现金激励效用是有限的,但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系统性地为家庭的生育“资产负债表”减负。

比如,通过切实的手段控制与教育挂钩的房价,改革僵化的教育评价体系,用法律的铁拳砸碎职场的性别歧视壁垒。

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增加生育的“隐性回报”,比如大力发展普惠的社区托育服务,让父母能安心工作,建立更完善、更公平的社会福利体系,让人们对未来有更强的安全感。

人口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它是无数个家庭经济决策汇集而成的结果。

只有当生孩子不再是一笔“亏本买卖”,不再需要一个家庭赌上未来的全部时,我们社会的未来,才能拥有一个坚实而温暖的人口基础。

笔者观点

其实,以前是“抢着生”,现在是“不敢生”,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养孩子,所以不敢再冒险走一步,生活太残酷,以至于每一个选择都要谨慎再谨慎。

从一个孩子平安出生到长大成人完成学习,至少得60-70万之间,更别说额外的费用等,整体下来,这个数字属实是有点恐怖,感觉一细想,一辈子都在不停奋斗命好苦的样子

除了养育成本很高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年轻人更加负责任了”,比起早些年的父母,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想的就是,如果要养孩子,就一定要有责任、有能力,不能轻易随便做决定。

所以,种种现实因素下,导致我国的生育率一直在往下走,其实,不止是我国,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和经济都不太乐观,有些国家的人口甚至下降地更快。

故而,大家也不必太焦虑,只要自己过好当下,珍惜未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就行,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遵守内心,在法律和道德之内快乐生活即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育儿   年后   专家   经济   人口   家庭   孩子   未来   天门市   生育率   数字   中国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