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魔幻了!曾几何时,眼镜店是“干一年就能买套房”的暴利神话。
6.7元的镜片卖到近千元,300%的暴利溢价……
这些传奇往事还未走远,街头巷尾“转让”的红灯却已频频亮起。
每天55家眼镜店悄然关门,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是谁“杀死了”传统眼镜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你走上街头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曾经一到晚上就灯火通明的眼镜店,如今很多都挂上了褪色的转让招牌。
有媒体报道,某二线城市一条街上,原本八家眼镜店,现在就剩三家在苦撑。
老板们碰面时叹的气,比一天接待的顾客还多。
天眼查的数据更直观:2022年到2025年这几年,全国有超过六万家眼镜店出现经营异常,算下来平均每天就有五十多家关门。
可要说大家不需要眼镜了,也不是这么回事。
年轻人天天熬夜用眼,干眼症发病率越来越高。
青少年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家长为了孩子的视力,花钱从不手软。
明明需求还在,为啥眼镜店却一家接一家倒下?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说说这个行业以前有多风光。
行内人都清楚,全国七成的镜片、全球一半的眼镜,都来自江苏丹阳一个只有8平方公里的产业园。
在那儿,镜片不是按副卖,是论斤称的,还分着三六九等。
原厂直供大品牌的镜片,批发价只占门店标价的两成。
二级分销给中小店的,能占到三成。
还有些瑕疵尾货,10元一斤就能拿下。
也正因如此,同一款镜片,不同店铺的标价能差出几百元。
就拿某国际大牌的A型眼镜来说,在丹阳的批发价也就200元左右,可一进城市商场的柜台,价格能翻几十倍。
成本和售价的差距更明显,博士眼镜2016年有款镜片,进货价28元,标价却到了280元。
明月眼镜某款镜片成本才6.7元,卖价却能到998元。
墨镜也是如此,代工厂一百多元生产的款式,放进店里就能标到两千块。
镜框的溢价就更夸张了,TR90材质的镜框成本15元,店里能标到199元。
纯钛镜框成本80元,标价直接飙到599元,溢价常常超过300%。
那时候店家都爱用进口材质、独家技术这样的说法包装产品,再抛出防疲劳膜、非球面设计这些术语。
顾客听得一头雾水,只能照着店家说的付钱。
以前网上买眼镜不方便,去医院验光也麻烦,街边眼镜店成了没法替代的选择。
学校、医院周边的店面更是跟印钞机似的。
有网友回忆,老家县中旁边的眼镜店,镜片起步价就一千元,镜框还得另算。
店员一句进口镀膜能保护孩子眼睛,家长就算心疼钱,也得咬牙买。
那时候行业里还流传着干一年,回老家买房的说法。
后来大品牌也跟着扩张,博士眼镜、宝岛眼镜遍地开花,资本也涌进来开整层的眼镜城。
销售围着顾客推销的场景,跟集市似的热闹。
谁也没料到,没几年功夫,行业就变天了。
最先冲击传统眼镜店的,是互联网填平了信息差。
以前顾客搞不清镜片的真实价值,现在年轻人配镜前,早就在小红书、抖音上把阿贝数、折射率这些参数摸得门儿清。
直播间里“9.9元配镜”“59元丹阳直发”的套餐一上架就被抢空。
就连蔡司这种大牌镜片,线上买也只要300元左右,比线下便宜一半。
企业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线上眼镜销售额涨了67%,学生平价套餐和防蓝光眼镜卖得尤其好。
线下店以前最拿得出手的验光服务,优势也慢慢没了。
现在医院的验光单能直接传到手机上,还有APP能自己测瞳距,30秒就能出结果。
甚至超市里都摆上了自助AI验光机,免费测数据,直接对接网购平台。
越来越多人先去实体店试戴镜框,记下型号再去网上下单。
有平台统计,这种“只试不买”的订单占了四成,实体店不知不觉成了“免费试戴间”,看着人多,实际成交的没几个。
另一重压力来自医院视光中心的降维打击。
自2023年起,杭州、成都等城市陆续将“青少年验光”纳入医保报销。
现在很多医院都开了青少年近视防控门诊,验光专业又透明,价格还比街边店低一半。
有家长说:带孩子去医院验光,能用医保报销,还不用担心店员推销没用的功能,图个放心。
除此之外,成本上涨也让小本经营的店主扛不住。
一线城市商场里,30平米的店面月租就要几万块,验光师月薪上万还得交社保,加上镜片更新快,囤货容易亏。
去年某店主囤了一批防蓝光老款镜片,结果新国标出台后全成了滞销品,光这一项就亏了五万。
这么算下来,每个月营收至少十万才能保本。
可不少小店拼尽全力,月收入也就六万左右,连房租都不够付。
行业里频繁曝光的乱象,也让消费者越来越不信任。
有媒体暗访发现,有些店家验光不准,验光仪半年不校准,数据误差50度还敢收200元专家费。
甚至用普通镜片冒充防蓝光镜片,低价促销背后常是劣质材料。
负面新闻一多,顾客对路边的眼镜店就更谨慎了。
2023年有家镜片企业净利润跌了42%,还关了15%的门店。
大企业都这么难,小店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有店主坦言,最近三个月,就连老年客群的老花镜生意都被社区药店抢走了。
药店卖的老花镜只要十九块九一副,可他店里光进货成本就二十五元,根本没法竞争。
不过,也不是所有眼镜店都等着关门,一些转型成功的案例,或许能给行业提个醒。
宝岛眼镜以前靠高价镜片赚钱,现在转做儿童近视防控。
推出“360度视健康管理”服务,给孩子建视力档案,还提供每月免费复查和护眼指导。
虽然防控镜片卖1200元,家长却觉得值,复购率达到了70%。
目仓眼镜走的是性价比路线,用“9.9元配镜”吸引顾客。
直接对接工厂压缩成本,三年就开了30多家门店,年流水超过千万。
河南的宝视达搞了线上验光、线下取镜的模式。
镜片价格降了三分之一,2024年收入反而涨了三成。
北京有家小店另辟蹊径,专门复刻热门的高端镜框,工艺细节跟正品差不多,价格却只有十分之一。
顾客说戴出去没人能看出是复刻的,店铺靠口碑站稳了脚跟。
还有更创新的“眼镜集合店”,把潮玩、咖啡区、打卡墙融进去,把配镜变成了能社交的体验。
有店主说,加了咖啡区后,客流涨了40%,咖啡本身也成了盈利点。
还有人把验光区开进书店,让顾客边配镜边看书,打破了传统眼镜店的经营模式。
说到底,眼镜店关店潮不是因为需求没了,而是顾客不愿再为信息不透明买单。
以前靠话术赚钱的模式,在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面前,已经行不通了。
未来能活下来的店铺,要么像宝岛那样深耕专业服务,要么像目仓一样主打性价比,或者像集合店那样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核心还是要回到“真正为用户服务”的本质,让消费者觉得钱花得值,店铺才能走得远。
对顾客来说,这场行业洗牌是好事,能享受到更透明、更优质的服务。
对经营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的机会。
只有放下赚暴利的想法,真心为顾客考虑,才能在变化的市场里站稳脚。
过去眼镜业的暴利源于信息不透明。如今价格公开,生存之道便在于专业的验光与真诚的服务。只有当顾客觉得放心、值得,这门解决视力需求的生意才能持续。
参考文献:
1.界面新闻:《当卖一副眼镜只赚两块钱,线下眼镜店开始寻找新生意》 2023-11-20
2.光明网:《全球50%的镜片都产自这里!这个小城被誉为“中国眼镜之都”》2024-04-10
3.大皖新闻:《市民惊呼眼镜也成“刺客”了 记者调查发现配眼镜很“伤”钱包》2023-07-19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