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桑拿天一到,人体每天的出汗量大幅度的增加,喝水量也随之增多。
但平时喝水的时候,很多人存在诸多常见且伤身体的坏习惯,对于如何科学补水更是缺乏正确认知。
那么,想要健康度过一夏,又该如何避免呢?
习惯一:喝的太少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不爱喝水,更有甚至可能一天喝不了一口水。
有时是工作太忙忘了;有时是嫌水喝着太寡淡;有时是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所以故意而为之。但在我们的体内约六成都是由水分组成,它是我们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它参与着细胞代谢、血液循环、温度调节及排泄废物等关键生命活动。
而很多人在日常中,都会错误的认为“只有当感觉到口渴的时候才需要去补充水分”。实际上此时已经是身体缺水的一种失衡预警,当机体感觉口干舌燥的时候,细胞内部早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由于反应更加迟钝,往往更容易陷入水分严重不足的境地。
长期饮水不足就会形成慢性脱水,长此以往,血液会变得浓缩粘稠,这不仅增加了心脏泵血的负担,使人容易出现心悸、乏力等问题。更容易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沉积在一起,形成粥样斑块,加速动脉硬化,脱落的血栓块一旦堵塞心脑血管,就会引起心肌梗死或脑梗塞。
尤其对“三高”人群、中老年人、久坐不动的人群来说风险则更高。
同时,水参加基本所有的新陈代谢反应,慢性缺水会使脂肪分解和能量代谢的效率降低,很容易就引起血脂、血糖的异常升高,以及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而作为身体的净水工厂,长期慢性缺水会迫使肾脏加倍努力浓缩尿液,来保证充足的水分可以供应身体基本活动。
但这又会使其中的矿物质(如钙、草酸等)和代谢废物的浓度飙升,形成结晶。
日积月累,它们就会长成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引起腹痛、尿血、反复感染,甚至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
不仅如此,肠道同样需要充足水分,长期缺乏,粪便就会变得又干又硬,出现慢性便秘。不仅会增加排便的痛苦及痔疮、肛裂等风险,更会因为粪便滞留在肠道的时间太长,使有害物质被重新吸收,引起腹胀、口臭、肤色暗沉,甚至增加肠道病变的风险。
习惯二:喝的过量且过快
还有一部分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深知人体缺水危害性很大,便自认为多喝水总是没错的。并深信“每天必须要喝够八杯水”,但却忽略了杯与杯的剂量,常常是一次“炫”一大杯;或是为了完成目标,图省事,一次就猛灌好几杯。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桑拿天”,运动过后自然就是大汗淋漓,还有很多人会习惯性的一口气灌下一大瓶的水(500ml—1000ml),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痛快又解渴。但这样做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多重冲击,甚至可能诱发急性稀释性低钠血症。
血液和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等电解质调节,如果在短时间内猛灌大量水分(特别是纯水),水分会快速涌入血液循环,使血浆渗透压断崖式急剧下降,引起全身细胞水肿。
其中颅内的脑细胞排列紧密,一旦它们由于吸水肿胀,颅内压就会快速的上升,挤压脑组织和血管。开始会有头痛、乏力、恶心、肌肉抽搐或痉挛的情况。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注意及干预,病情就会快速的恶化,出现意识模糊、癫痫、昏迷,甚至由于脑组织移位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而且它所遗留的脑损伤,更会使患者未来的认知功能下降,增加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风险。
除了大脑,其他器官同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就比如心肌细胞水肿可能损害心脏功能;肌肉细胞水肿可能会出现乏力、疼痛甚至痉挛。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常与血钠下降的速度和幅度直接具有相关性,一旦血钠在一至二小时内急速降至125mmol/L以下,那死亡率就会极高。
而且瞬间涌入的大量水分就会使血容量在极短期内增加,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也会瞬间升高,心脏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来泵送这些额外液体,这就会出现心率加快。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的人来说,这极易诱发心悸、胸闷,甚至心绞痛或急性心力衰竭。
同时肾脏作为调节水盐平衡的核心器官,其处理能力有限,健康肾脏每小时最多能排出约800-1000ml水分。
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只会加剧渗透压失衡,使“水中毒”风险增加数倍。
尤其是在大量的暴汗的时候,不仅丢失水分,也会有很多的钠流失。如果运动后只图痛快猛灌纯净水或白开水,而不补充盐分,发生运动相关的低钠血症风险就会很高。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就是因为丢失了水分,才大量补水的”。但其实身体对于水分的吸收也是需要时间的,短时间内喝大量水,其中很大一部分会都会迅速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实际吸收利用效率很低,并不能有效缓解深层的缺水,反而会频繁上厕所。
习惯三:喝的太冰
夏日炎炎,在高温烘烤之下,很多时候身体就和天气一样总是燥热难耐,总喜欢喝点冰饮来浇一浇身上的“火气”,似乎夏日和冰爽才是绝配。
但其实长期喜食冰饮对身体的危害,不亚于上面我们提及的“水中毒”。
想象一下,当你刚运动完或是聚餐吃完火锅,胃里的核心温度还保持在37℃左右,突然涌入大量0℃左右的冰饮(如冰水、冰奶茶、冰啤酒等),遍布在胃黏膜等处的冷觉感受器,会瞬间感受到这突如其来的冷刺激,并将信息传递到大脑深处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为了保持恒温,紧接着身体会调动全身资源应对冷刺激,皮肤血管会立刻收缩来减少散热,肝脏、大脑、肌肉等器官则会加速代谢来产生热量,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身体还可能引发寒颤来快速产生更多热量。
偶尔的一次,身体可能会很快适应,但如果长期如此,就会对多器官造成损伤。
比如胃肠道,会引发胃壁平滑肌强痉挛性收缩,出现绞痛、闷胀不适,甚至恶心、呕吐等问题,尤其对已经有胃炎、胃溃疡的人更是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同时,胃酸和消化酶都需要在接近体温的环境下才能高效工作,冰水所带来的低温环境会严重抑制消化酶活性和分泌,诱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问题,长期下去还会大大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生风险。肠道同样受不了如此冰冷的刺激,很可能就会出现腹泻、腹痛等问题。
而且这种冰冷的刺激还会使全身的外周血管反射性的急剧收缩,引起血压短暂性的飙升,随后身体又可能试图代偿性扩张血管,血压又会下降。
但这种长期血压的异常波动,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及血管弹性差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可致命性的威胁。
更别说一些已经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大量的冰水极有可能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本身就已经出现狭窄等问题的血管,在寒冷刺激下猛烈收缩就可能瞬间切断心肌供血,极易诱发心绞痛急性发作甚至心肌梗死。
生活中其实挺多运动后猛灌冰水引发猝死的悲剧案例,正是因为这个时候患者的核心温度高、血管扩张,猛的去大量喝冰水,后果可想而知。
习惯四:喝的太烫
还有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养生达人”习惯于喝烫嘴的热水。
尤其是夏天,主打的就是“以毒攻毒”,他们觉得“越天气热,越要喝热饮,才能达到真正的降温”。而且很多地方的功夫茶,也是要求水温很高情况下饮用。
况且本身在饮食上国人也有“趁热吃、趁热喝”的习惯。但长期如此,给身体带来的危害,绝不仅仅是烫嘴这么简单。
将65℃以上的热水倒在新鲜猪肉上,猪肉会瞬间变色,这是因为高温让蛋白质发生了变性。而覆盖我们食道内壁的黏膜上皮比猪肉更娇嫩,它们最舒适的温度范围在40-50℃之间。当长期饮用过烫的水或饮品(通常指温度超过65℃),食道黏膜就像被瞬间浇上开水,发生物理性烫伤,造成表层细胞坏死、脱落。
偶尔一次,黏膜还能进行自我修复。但问题在于长期、频繁地饮用烫水,食道黏膜就会陷入“烫伤—修复—再烫伤—再修复”的恶性循环,这将大大增加了细胞在复制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同时,反复的炎症刺激会释放大量促炎因子,这会进一步的加速异常增生和癌变进程。
而且它也是明确被列为2A类致癌物的,大量研究证明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着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喝得越烫、越频繁、时间越长,患癌风险也就越高。
同时,包括口腔、咽喉、胃部等粘膜区域同样可能受到反复的烫伤影响,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咽炎以及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而且,常喝过烫的水,还会麻痹味觉神经,使用人不自觉的在饮食中会添加更多的盐、糖、油等调味料,无形之中增加了高盐、高糖、高脂饮食的风险,这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慢性病的风险因素之一。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的饮水量在1500-1700毫升之间即可。
夏季出汗多,可根据日常身体活动情况以及所处环境,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不做剧烈运动的话每日饮水量可增加至2500毫升左右。
选择合适的补水产品和方式也很重要。通常白开水、淡茶水是比较好的基础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柠檬片调味;也可以选择传统的解暑饮品(如酸梅汤、绿豆汤等);还可以喝一些蔬菜汤或是吃一些水分大的蔬果,来进行饮食性补充,也是不错的方式。
如果汗液流失的较多,最好是选用电解制水;如果是运动能量消耗的比较大的时候,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糖补充,一般来说,3%到8%的糖含量是适宜的,可以通过看成分表选择合适的电解质饮料,当然也可以自制(配方:500ml水+0.5g盐+10g糖)。
同时,要注意夏季饮水也不要贪凉,也不要贪热。
建议饮用常温水,水温以10-40℃为宜,感觉温或温热但不烫嘴。建议小口慢饮,尤其是在刚运动完的情况下。
日常中,我们可以简单的通过看尿的颜色来判断身体是不是已经出现了缺水。
正常的应该是微微的黄,如果是变成透明色的那就表示喝的有些过量了;如果是颜色变深则说明喝少了。
其实对于生活中无意识喝水的人来说,可以尝试定时定量饮水。
比如早晨起床后小口喝300ml左右来补偿夜间失水;11:00的工作间隙喝200ml;15:00随加餐喝200ml;晚餐前喝200ml来减缓食欲;睡前只喝100ml,避免夜间缺水又不过量。
总而言之:喝水看似很简单且普通的一件事,但其中的门道却很多。
每日饮水量多了、少了,水温冷了、烫了,都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我们更应该注重科学饮水,喝好水。
[1]金炜,许慧慧.猛喝水易心衰喝冰水易中暑[J].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7, 000(007):25.
[2]白联缔.趁热吃,趁热喝:被烫出来的癌[J].科学生活, 2023(8):70-71.
[3]南绪.身体的6个表现说明你没喝够水[J].人人健康,
2021.DOI:10.3969/j.issn.1004-597X.2021.11.033.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