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孙大爷习惯性地泡上一壶茶,打开手机刷着短视频。这天,他的女儿小王回家,远远闻见客厅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味。桌上摞着三四盒五花八门的“保健食品”,有的标着“灵芝浓缩免疫液”,有的号称“进口鱼油”“褪黑素片”,还有“高价软骨素胶囊”和“天然蜂胶粉”。孙大爷笑呵呵地说:“主播说这能治高血压、护关节、睡得香,看起来都挺好!”可是,没过几天,他却出现了恶心、腹泻的症状,还觉得身体越吃越乏力。小王这才慌了,陪父亲查体,竟查出肝功能指标异常升高,医生看着药瓶直叹气:“这些保健品广告吹得神乎其神,实际上不少产品既坑钱又伤身——尤其某几种,很多人还在‘无限回购’。”你身边,是否也有如此“孝顺型消费”?是否也想过,有些“保健神品”其实只是在花冤枉钱,甚至在透支健康?
如此被吹上天的“保健食品”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陷阱?又有哪5类最容易让人“花钱买害”?父母被虚假宣传忽悠,真的能换来健康吗?这其中隐藏着哪些真相,尤其是第3项,很多人还误以为是“天然无害”,实则风险极大。今天,就带你一探究竟。
围绕“养生保健”,各种令人心动的营销口号在家家户户中传递:什么“每天一瓶灵芝液,老人身体健又强”、“吃鱼油护血管,降三高”、“软骨素让关节变年轻”、“褪黑素睡得香无困扰”、“蜂胶松花粉清毒排杂质”……可临床实践和权威数据却屡屡“打脸”。
据《2022年中国保健品市场报告》,我国保健品市场总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老年人消费占比逾50%。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抽查却发现,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广告严重违规的案例高达323条,其中以虚假、夸大、误导消费最为普遍。下面这五类保健食品,恰恰是最常见的“智商税收割机”:
灵芝、虫草类免疫液——增强免疫不是“一瓶液”的事
灵芝和虫草在各种广告和直播中被包装成能调节免疫、抗疲劳、降三高的“万金油”,动不动就宣称“吃完抗癌”“防感冒”。然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检测报告披露,部分此类产品重金属超标,砷、铅含量超过标准线,合格率不足90%。有个别厂家还私自添加药品成分,掩盖真正原料。有些老年人喝后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低下、肝功能异常,还有人把副作用误当“排毒反应”,错过就医治疗。医生强调:人体免疫力靠作息、饮食和锻炼提升,并非靠“神秘液体”一蹴而就。
鱼油软胶囊——广告吹爆,实证却无益反更伤
市面上宣称“清血管”“降三高”的鱼油软胶囊销量极高。可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对超2.5万人临床追踪结果显示,普通人服用鱼油对心血管风险没有显著预防效果。相反,大剂量长期服用还可能诱发出血风险,提高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概率约13.8%,尤其是本就服用抗凝药的老年人。中国营养学会权威指南建议:每周吃2-3次深海鱼就足够,无需额外补鱼油。吃鱼比吃鱼油更科学,“花钱买风险”,实在不值得。
褪黑素片——“助眠神器”?小心催眠成瘾、掺假上瘾
多数中老年人有入睡难的问题,“吃片褪黑素,神清气爽”成了流行口号。很多广告鼓吹该品“无副作用、无依赖”。但2021年国家药监局通报多批进口褪黑素软糖掺杂西药成分(如苯二氮䓬),长期服用可致记忆力减退、晨起头昏、情绪低落,甚至认知障碍。医学本质上,褪黑素为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外源补充久了会抑制自然分泌,产生依赖。失眠真正的解决方法,反倒是作息规律、运动和身心调节。
高价氨糖软骨素——关节养护噱头十足,绝大多数没用
被包装成“保护关节、恢复软骨”的氨糖软骨素,几乎中老年人家中必备。动辄上千元一疗程,让不少家长“认缴抢购”。
而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2023年共识指出,只有极个别人群在膝关节早期退化时略有辅助,大部分人补充并无临床证据,不能阻止骨关节炎发展。很多产品未标明含量,甚至混用添加剂,反而引起肠胃不适、腹泻。“吃进肚子还不如锻炼与合理摄入优质蛋白来得靠谱。”
蜂胶粉、松花粉——“排毒养颜”噱头下的隐形风险
这些被宣传为“天然无害”“清血管排毒”的蜂胶、松花粉粉剂,实则并不安全。多个批次产品被检测出重金属超标、农残问题,且有报告发现过敏史患者服用后可致全身荨麻疹甚至休克。医学界尚无“蜂粉清毒”科学证据,所谓“排毒”“防癌”不过是话术。体质敏感、肝肾功能差的老人风险尤其大。
家里老人愿意为健康花钱,是关爱自我的表现。但为何保健食品的“故事”如此打动父母,甚至让他们常年消费、反复“囤货”?深层原因有三:
一是“健康焦虑”作祟。6成以上中老年消费者能复述“谁谁谁靠吃某保健品好了病”的故事,对所谓典型“奇效”轻信不疑,对科学医学建议反而“不以为然”。
二是新媒体渲染。短视频、直播间、电视讲座通过专家背书、名人代言和“亲历者案例”反复轰炸,引发‘怕病、怕拖累、怕子女担心’的心理防线,加重依赖情绪。
三是“侥幸心理”作怪,总认为“吃点没坏处”,却没意识到这些产品的慢性伤害。数据显示,2019-2022年,全国保健品相关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直线攀升,主要涉及肝肾损伤、药物互作、过敏反应。对多病共存、肝肾功能本就欠佳的中老年人尤其危险。
很多子女安慰自己:“保健品不过花点小钱,无害。”可现实并非如此温和。医学共识显示:绝大多数保健食品无治疗和预防疾病功效,无法替代真正的健康管理。部分产品违规添加药物、掺杂重金属,耗钱事小,慢慢引发的健康隐患往往更严重。
对老年人,要成为称职的“家庭健康管家”,建议:
固守正规道路,定期体检,慢病有针对性管理,把金钱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均衡饮食为基础,多吃新鲜蔬果、深海鱼、优质蛋白,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生活规律、适度锻炼,“陪练晨练,守护心情”,远胜于买上一堆“神药、神液”。
对朋友圈、短视频里的健康信息理性甄别,遇到宣传“包治百病、全球稀缺”的保健品一律警惕,谨防被骗。
真正的孝顺,不是不停买保健品,而是陪父母过健康生活,帮他们建立科学认知。
与其钱花冤枉、受慢性伤害,不如把注意力和力量用在饮食、锻炼、规律作息和心理关怀四大基石上。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千万不要自行断定为“排毒反应”或盲信广告,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面诊。每个人的体质和基础病差异明显,保健品无法“包打天下”,科学管理才是长远之计。
不要等到身体亮起红灯,才后悔莫及。建议大家和父母一起守住理性底线,如果真的有补充需求,请先查明权威数据,再咨询专业医生,“谨慎购买、科学看待”才是真正的孝心。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研究和医学指南整理,旨在为广大读者筑牢健康防线。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具体效果还需结合自身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切勿盲目跟风消费,主动为自己和家人健康负责。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2022》
3. 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鱼油补充剂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保健食品抽检公告
5.《保健品市场乱象及对策》-中国食品药品监督杂志
6.《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9-2022)》
7.《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慢病衰弱共识》
8.《灵芝与虫草相关保健食品安全性分析》-食品安全导刊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