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荷兰政府强势接管安世半导体,态度硬得像块石头,仅仅20天后,荷兰部长却在中国人面前低头了,从"明抢"到求和,这态度反转来得太快。
荷兰以为控制了总部就能掌控一切,结果只抢到了一个办公室,发现80%的产能仍在中国,显然,荷兰的算盘已彻底落空。
荷兰政府为何敢强硬攻击中国企业?如今主动求和的背后,又有何目的?
编辑:CY
10月19日那天,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坐在电视演播室里,表情复杂得难以形容,就在20天前,他还是那个强势接管安世半导体的人,如今却公开表示要与中国高层会谈。
这转变来得太快,让人措手不及,他说话时语气谨慎,甚至带着一丝讨好。中国车企需要安世的芯片,我们有着相互依存关系。
这话听着耳熟,不就是求和的信号吗?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承认这件事已经上升到最高层级进行磋商,时间倒回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出手,一把接管了安世半导体。
给出的理由是什么?严重治理缺陷、经济安全风险。这些词汇听起来冠冕堂皇,但真相是什么?
就在荷兰接管后不久,安世中国区员工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通知。荷兰总部停止支付薪金,员工系统权限被全面中断。员工们在通知书上写道:我们深感不解和失望。
更让人愤怒的是,通知书直言不讳:中国市场已经被欧洲现任管理层抛弃。这种无情且明显违背法律与道德底线的打压,彻底激怒了中国员工。
安世中国单位隔天就向全体员工发出信件,态度强硬。安世国内公司是独立经营、决策的中国企业,不会允许外部力量影响公司运营或损害员工利益。
这声明掷地有声,展现了中国企业的骨气。荷兰总部的否认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有关员工被停薪的说法都是不实且具有误导性的。这场闹剧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真相。
安世半导体约80%的产能在中国,广东东莞拥有8万平方米的封装组装生产基地。从营收结构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区占比已接近一半。
更关键的是,安世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中国环节。芯片在德国汉堡生产后,必须运往中国封装,再分销到全球汽车产业。切断中国这一环,整个供应链就转不动了。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迅速出手,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这一招精准打击,正中要害。
荷兰接管的只是一个办公室,没有中国的产能和供应链支持,安世半导体的全球业务根本运转不起来。中国的反制措施立竿见影,10月10日起,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出现市场抢购、报价暂停的现象。
全球汽车制造商开始担心芯片供应中断,这种担忧迅速蔓延。闻泰科技股票10月13日复牌首日跌停,但这不是因为企业经营出了问题,而是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恐慌性反应。
真正慌的是荷兰政府和那些依赖安世供货的欧美车企。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踢到了铁板。荷兰低估了中方维护正当权益的决心与能力,也高估了自己手里的筹码。
这场风波让全球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西方国家一直宣扬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市场经济原则,在地缘政治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荷兰政府可以用一纸命令冻结一家正常运营企业的全部资产和管理权。
可以罢免合法股东委派的管理层,可以把股权强行托管给第三方。这些操作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西方媒体早就扣上国有化、没收私产的帽子了。
但当施加者是荷兰政府,对象是中资企业时,这些行为就被包装成了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正当措施。
荷兰的这一系列操作,真的只是为了经济安全吗?时间线告诉了我们另一个故事。9月3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把制裁范围扩大到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
仅仅一天后,荷兰就动手了。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对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冻结其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调整,期限一年。
紧接着进入10月,安世半导体内部几位外籍高管配合荷兰法院,提交紧急请求暂停中方委派的CEO张学政职务。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正式裁决,把公司股权托管给第三方。
还任命了一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整套操作前后不到一周,配合之默契让人咋舌。荷兰方面给出的理由是保障供应链安全和公司治理缺陷,但美国的手伸得有多长,明眼人心里都有数。
闻泰科技的一位高管在投资者会议上直言不讳:荷兰经济部明显是跟在美国政府后的温顺小绵羊。后来曝光的法庭文件上显示,早在今年6月,美国官员就向荷兰施压。
要求安世半导体想从实体清单中豁免,就必须换掉中国籍CEO。荷兰经济事务部的发言人辩称行动时机纯属巧合,这种说法连外媒都不买账。英国《金融时报》直接指出荷兰政府的行动紧随美方其后。
美国撤销艾睿附属公司贸易限制另据路透社报道,总部位于美国的电子元件分销商艾睿电子10月18日透露,美国政府将撤销早前对它在中国的附属公司所实施的贸易限制。
美国商务部是在10月8日宣布,包括艾睿中国电子贸易在内的15家中国公司,因协助哈马斯和胡塞武装等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购买美国无人机电子元件,而被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艾睿并未说明贸易限制获撤销的原因,但艾睿美国总部早前表明,公司一贯遵守出口法规,正和美国当局就被列入实体清单一事进行沟通。这说明什么?同样的公司,不同的应对方式,结果完全不同。
荷兰打的算盘很简单:安世半导体总部在荷兰,只要控制住总部,就能掌控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关键一环。毕竟安世半导体可不是小角色,2024年营收147亿元。
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市场排名第三,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领域,客户包括博世、西门子、特斯拉等国际巨头。但荷兰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也高估了自己手里的筹码。
美国的50%穿透规则更是霸权主义的典型表现。这种规则本质上是长臂管辖的延伸,试图通过国内法管辖全球企业。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荷兰作为美国的盟友,甘愿充当马前卒,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中荷关系,也损害了荷兰自身的国际信誉。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注定失败。
艾睿电子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同样是被美国制裁,艾睿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结果也完全不同。这说明什么?应对方式决定了结果。
艾睿电子选择积极配合美国当局的沟通,强调公司一贯遵守出口法规。这种配合的态度,最终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让步。而安世半导体选择的是强硬对抗,结果虽然获得了中国的支持,但也付出了代价。
这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企业文化和战略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结果。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安世半导体的案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就像没有根的树,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核心产能在中国,这就是它的根。
艾睿的案例则告诉我们,合规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企业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这种平衡需要智慧和勇气。
两个案例的对比,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企业如何自处?是选择妥协还是抗争?是选择配合还是对抗?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
安世事件还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一个企业的争端,就能影响全球汽车产业,这说明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不足。如何构建更加稳健的供应链体系,是每个国家和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疫情已经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安世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未来,供应链的区域化、本土化可能会成为趋势。这种趋势对全球化是挑战,但对各国而言,可能是保障安全的必要选择。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在供应链重构中拥有独特优势。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规模、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重要筹码。
但中国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保持优势?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维持效率?如何在自主可控的同时保持开放?这些问题都需要智慧和平衡。
安世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西方的双重标准,也照出了科技自立的重要性。这面镜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未来这样的博弈会越来越多,中国唯有加快科技自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面对打压,你是选择妥协还是自主创新?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