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漫记:一城烟火半城禅

## 桂平漫记:一城烟火半城禅






清晨五点的桂平街头,糍粑铺的竹屉升起袅袅白烟。我站在西山路转角的老字号粉店前,看老板娘手腕一抖,雪白的粉条滑入竹笊篱,案板上码着透亮的酸笋和油爆辣椒。这座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的小城,在晨雾中苏醒的姿态,像极了那碗罗秀米粉——清冽中藏着火辣,市井里透着禅意。

### 一、舌尖上的山水经

桂平人的清晨是从竹簸箕里苏醒的。在郁江路早市,戴斗笠的阿婆守着三摞青竹簸箕,现磨的米浆在热锅上旋转成薄如蝉翼的粉皮。这是列入吉尼斯纪录的罗秀米粉,百年传承的"观音转"手法让每根粉都带着柔韧的筋骨。浇上筒骨熬的浓汤,撒把金黄的炸黄豆,再淋勺秘制糟辣酱,酸、鲜、辣在舌尖炸开,恍若大藤峡的急流拍岸。

午后走进骑楼老巷,空气里浮动着若有若无的酒香。七十八岁的黄阿公正在翻动陶缸里的红糟,古法酿造的糟辣酱要经过三十六天日晒夜露。他家的香辣糟焖鱼头最是绝妙——取黔江活鱼头在砂锅里慢煨,红糟的醇香渗入鱼髓,夹一筷雪白的蒜瓣肉,再蘸点发酵出琥珀光泽的糟汁,这是郁江给予桂平的独家馈赠。

待到华灯初上,城北夜市亮起星星点点的煤油灯。桂平人把山水的馈赠都烩进了瓦煲:紫荆山采的鸡骨草炖土鸭,龙潭瀑布下捞的河虾炆芋头,最妙是那煲仔饭,锅底结着金黄的饭焦,揭开盖腊肠与芋头的香气蒸腾如雾。卖糖水的阿姐舀起勺冰镇槐花粉,透明的凉虾在红糖水里沉浮,恰似夜色中摇曳的渔火。

### 二、青峰古刹听禅音

桂平西山不似五岳险峻,倒像幅青绿山水长卷。清晨踏着石阶往洗石庵去,晨雾在林间织就素纱,八百岁古樟的枝桠上垂着祈福的红绸。山腰茶寮飘来六堡茶的沉香,老茶倌说这茶树长在丹霞地貌的红壤里,茶汤总带着若有若无的岩韵。取乳泉水沏开,看琥珀色的茶汤在白瓷碗里荡漾,竟分不清是水在动还是山在移。

龙华寺的晨钟惊起满山雀鸟时,斋堂正飘出素斋香。油炸腐竹卷裹着冬笋香菇,素火腿用豆腐衣叠出七层肌理,最绝是那道"山水豆腐",取山泉水点的豆腐嫩如凝脂,浇上松茸熬的素高汤,鲜得让人忘记荤腥。斋房师傅说这手艺传了六代,当年徐霞客游历至此,在游记里记下"素馔之精,甲于粤西"。

乘船往大藤峡去,碧水在赤壁间拐出七道弯。船夫指着悬崖上的古藤,说明朝瑶民曾借这藤蔓飞渡峡谷。如今古藤犹在,倒映在江面如走笔的狂草。弃舟登岸,忽见峭壁间藏着方石坪,明嘉靖年间的平蛮碑文已斑驳难辨,唯余"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在暮色中泛着铁锈色的光。

### 三、烟火禅心两相宜

在桂平三日,总在红尘与空门间往返。晨起去西山听早课,下得山来又贪恋街角那碗生滚粥;白日里看龙潭飞瀑彩虹贯日,夜里却在骑楼下就着月光嗦螺蛳粉。这座小城的妙处,恰在佛寺的飞檐与排档的雨棚相望,晨钟与叫卖声共鸣。

离城那日,特意绕道罗播乡买两罐黄皮酱。农家庭院里,七旬阿婆正在翻晒新摘的黄皮果,她说要九蒸九晒才能封坛。忽见门楣上贴着褪色的春联:"闲看庭前云卷舒,静听石上水流深",这大约就是桂平人的处世哲学——在山水间讨生活,于烟火处修禅心。

暮色中回望桂平城,西山剪影如卧佛,郁江灯火似星坠。装进行李箱的除了黄皮酱和红糟,还有满袖茶香与江风。这座小城教会我的,是用竹簸箕接住山水灵气,以红泥小炉煨煮岁月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骑楼   烟火   龙潭   西山   晨钟   簸箕   茶汤   禅心   小城   山水   美食   桂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