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壮硕等于气血充盈吗?7个小方法,养出好气血

内容综合自中国青年报、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家安、齐征、程倩倩

当下,高强度健身已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健康与塑形的重要方式。肌肉线条与力量感被视为身体健康的标志之一。

然而,从中医理论的视角出发,外在的肌肉形态与内在的气血平衡之间,能否直接画上等号?不当的健身方式可能带来哪些潜在风险?我们又应如何寻求运动与养生的平衡?对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疼痛科副主任李树明。

李树明表示,中医理论中,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承担着将食物转化为“气血”的重要功能。当脾胃强健,气血生化有源,肌肉得以充分濡养,自然会呈现丰盈、结实、有弹性的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下展现的“肌肉壮硕”,可被视为“气血充盈”的外在表现。

然而,李树明表示,现实中二者并非总是正相关关系。

“若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即使通过高强度训练和大量蛋白质摄入催生出壮硕的肌肉块,也可能只是一个‘花架子’。”李树明说。这种情况下,肌肉缺乏气血的深层支撑,甚至可能因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身体沉重、乏力。

临床上,一些肌肉发达的年轻人伴有舌苔厚腻、脉象沉缓等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的体征。因此,肌肉形态并非衡量气血水平的唯一标准。

对女性而言,过度运动与过低体脂率会严重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导致冲任脉失调,出现月经量少、周期紊乱甚至闭经。这在中医看来是气血亏虚、血海空虚的表现。

“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健身价值,而是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都应以尊重身体感受和规律为前提。”李树明说。

中医理论主张“劳则气耗”,指超越身体承受能力的过度劳作会耗损“气”。那么,健身运动是否必然导致气的过度消耗?

答案取决于“度”。中医认为“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适度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激发阳气,增强脏腑功能,属于“动则生阳”的积极过程。

此时气的消耗是正常生理过程,并能通过休息和营养补充恢复,甚至实现身体机能的超越。

然而,一旦运动强度、频率或时长超出个体承受范围,气的消耗大于恢复能力,长期积累就会导致气虚的症状。

“想要判断健身是‘生阳’还是‘耗气’,可以观察运动后反应。”李树明说。运动适宜的信号是精神焕发、身心舒畅、食欲睡眠良好;而运动过度的信号则是持续难以恢复的疲劳,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运动选择应当因人而异。

对于气虚体质者,由于常感疲劳、气短,运动时应以温和、低强度为主,如散步、太极拳等,核心原则是“静养为主,动养为辅”,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消耗本已不足的气血。

阳虚体质者多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适合在阳光下进行快走、慢跑等温和的有氧运动,通过“动则生阳”的方式振奋体内阳气,同时注意避寒就温。

阴虚体质者常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等症状,宜选择游泳、瑜伽等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遵循“滋阴润燥”的原则,避免在炎热环境下大量出汗而进一步耗伤阴液。

痰湿体质者多表现为体型肥胖、身体沉重,需要通过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如慢跑、跳绳、力量循环训练等,实现“动能化湿”的目标。

痰湿质与平和质的人群相对更适合进行力量训练。而对于气虚、阳虚、阴虚体质的人群而言,力量训练并非完全禁忌,但需要严格把控训练强度,建议从低重量、低组数开始尝试,并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信号,以确保运动方式与自身体质特点相契合。

小编再介绍七个小方法,坚持练习能帮助养出好气血。

来源: 首都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养生   气血   肌肉   方法   体质   李树   身体   强度   力量   脾胃   有氧运动   消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