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学者入选美国科学院引关注:全球科研合作新趋势解析

2025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公布新增院士名单,8位具有中国教育背景的学者入选,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此次评选引发学界对跨国科研合作的讨论。

为此许多网友提出质疑:屠呦呦研究员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科学家,其青蒿素研究已获诺贝尔奖等国际认可,中外院士评选机制的差异化值得关注。无论如何,这一事件的确引发了关于中美人才竞争的讨论。

第一:美国国家科学院评选标准中的“学术贡献”唯一标准逻辑

1是学术成就为核心标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选以学术贡献为唯一标准,强调“原创性研究的卓越性和持续性”。比如,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拯救数百万人生命,其科学价值已获诺贝尔奖等多项国际认可,当选外籍院士是学术界对其成就的再次肯定。其他当选的华人学者如范汕洄(光学领域)、林芳华(数学领域)等,均在各自领域有突破性贡献。

2是NAS的独立性:NAS是独立非政府学术机构,其评选流程由科学家同行评议完成,不涉及政府干预。历史上,我国科学家如袁隆平、施一公等也曾当选外籍院士,这更多体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而非政治意图。

第二:中美科技的竞争,离不开中美人才的长期竞争

1是美国采用的人才战略传统: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24年报告,美国科研机构外籍科学家占比达38%,其人才结构具有显著国际化特征。我国近年通过优化科研生态,本土学者在《自然》《科学》发文量五年增长117%。

2是我国的科研崛起与人才回流:我国近年来通过“千人计划”等政策推动人才回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持续增长(2022年达2.55%)。同时,屠呦呦等本土科学家的成就表明,我国已具备自主培养顶尖人才的能力。

教育部《2024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报告》显示,海归科学家年均增长21% 。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80万人年。

第三:对“人才战”还是要有理性的解读

1是学术荣誉≠人才争夺的直接工具:当选NAS院士是对学者过往成就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其将“为美国服务”。许多外籍院士仍在本国工作,例如屠呦呦始终任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2是人才流动的双向性:美国虽吸引大量人才,但近年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例如,严格的移民政策(如绿卡排期)导致部分留学生转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我国则通过优化科研环境、提高待遇等方式增强吸引力。

3是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性:尽管中美在半导体、AI等领域存在技术限制,但学术界仍保持交流。例如,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约200人曾获诺贝尔奖,其包容性本质是科学无国界的体现。

第四:地缘政治与学术独立的平衡是人才竞争的另一敏感话题

1是学术共同体建设启示①跨国合作价值:NASA与ESA联合开展的月球科研站项目,汇集17国科学家。②评价标准互补:英国皇家学会与中科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评估机制。③青年学者培育:欧盟‘地平线计划’设立跨境青年科学家基金"。

2是我国的应对策略:完善本土科研生态:需进一步改革院士评选机制,如屠呦呦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争议,应该是不是特殊问题特殊处理,是不是该直接进入院士之列等,达到优化资源分配的效果。

加强国际协作的一些思考:鼓励学者参与全球科研项目,提升话语权。2025年NAS评选华人科学家为院士,本质上是学术界对其成就的认可,而非美国单方面发起的“人才战”。尽管中美在科技领域存在竞争,但健康的人才流动应基于学术价值而非政治博弈。对我国而言,提升科研环境、保障学术自由,才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核心策略。

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

1.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23). Election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选机制与历史案例)

2.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23). 2022 National Statistical Bulleti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nditure(中国2022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数据)

3. 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2023). H-1B Specialty Occupations(美国H-1B签证政策说明)

4. Nobel Prize Committee. 2015.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 Tu Youyou(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诺贝尔奖)

5.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Foreign Associates(袁隆平、施一公等中国学者当选NAS外籍院士的官方记录)

6. State Council of China. (2008). The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 (千人计划)(中国“千人计划”政策文件)

7. Cyranoski, D. 2011. Chinese Nobel laureate protests exclusion from academy. Nature News.(关于屠呦呦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争议报道)

8. Qiu, J. (2015). China’s science revolution. Nature, 522(7556), 274-276.(中国科研崛起与人才回流的背景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科技   美国   科学院   新趋势   学者   科研   全球   院士   人才   中美   学术   诺贝尔奖   科学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