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丢失了3颗卫星,美媒都那么关心,自家火箭“一箭28星”这样的事情,自然不会错过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3日凌晨3:48分,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的4号发射台,一枚新的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并于起飞1小时19分之后成功释放28颗卫星,包括它的助推器也准确无误的着陆在太平洋那艘准备好的船上。

这已经是两天时间里,猎鹰9号执行的第二次星链任务,也就是说,美国猎鹰9号在22号、23号都发射了卫星,相当于做到了一天发射一次,而且还都是一箭多星。

到目前为止,美国猎鹰9号2025年已达151次发射,按照这个频率等年底预计能超过160次。而且失败的次数也很少,距离现在最近的还是2024年7月11日那次:
20颗卫星入轨失败,终结了猎鹰9号连续325次成功发射的纪录,原因是火箭二级发动机因液氧泄漏导致点火失败。

所以,美媒这几天有点沸腾了,前有蓝色起源的可重复火箭新格伦发射回收成功,后有猎鹰9号两天内连续发射两次。
美国又不是没有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而且它的整体水平还不如现有的猎鹰9号。不了解的朋友可能觉得有点奇怪,这个新格伦火箭有什么特别的?
要论稳定性,新格伦的确还不如猎鹰9号,但是美国从此就独拥2枚可重复火箭了,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第三款火箭实现过回收成功,哪怕一次都没有。

所以,第一枚可重复火箭是美国的,第二枚可重复火箭还是美国的,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短短几年时间,美国在轨卫星数量就已经超过9000颗,比全球卫星总量的一半都还多不少,比其他国家加起来都多,不论是我国,还是俄罗斯,卫星数量都远低于美国。
要知道卫星组网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美国发射那么多卫星,当然不是钱多没事儿干,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规则,那就是“先占先得”!

不论是我国规划的千帆星座,还是美国规划的星链,都需要按时间、按进度、按数量部署,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部署,那么轨道和频率的使用权就不属于你了,这时候就可能被其他国家的卫星任务占了。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申报了轨道和频率的使用权,那就要在7年时间内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然后在9年内的时候完成10%的卫星部署,在12年内完成50%的卫星部署,在14年内完成100%的卫星部署。

上次我们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九)发射失利,美媒就特别关注,将“中国发射失利,3颗卫星丢失”作为大标题发布,即便谷神星一号此前22次发射任务中有20次都成功了,但依然有两次发射失利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谷神星一号两次失利的原因并不相同,一次是螺钉孔加工操作不当,另一次是2500N轨控发动机电磁阀控制电缆在高温下绝缘失效,导致供电短路引发关机。
也就是说,两次失利至少提醒了2点:一是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优化,二是技术上也需要继续改进。

看到谷神星一号发射失利的时候,就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不让“国家队”火箭来发射卫星,甚至有朋友比较偏见的认为航天技术就不应落到民营企业手里。
我国“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的发射任务,实际上主要就是靠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长征六号改等“国家队”火箭。这些火箭的可靠性的确高,但它们还有其他发射任务,这与我们目前有大量卫星(数以万计)需要发射存在差距,而且还要考虑成本问题。

简单来说,按我们目前的卫星发射数量来说,暂时还没有构成所谓的大规模组网,而且占频保轨的压力还挺大,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暂时没有一款能做到运力大、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火箭,应对办法就一条,这也是这几年大家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那就是研制我们自己的可重复性火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我国已经成立的商业火箭公司就有几十家了,其中有不少都在研制可重复火箭,比如朱雀三号、星云一号和天龙三号,这几个民营火箭首飞时间离现在最近的应该就是朱雀三号,因为它在10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当然了,大家很关心的“国家队”也在研制可回收火箭,比如长征十二号甲,它的首飞时间也不远了,预计是在2025年底会和大家见面。
从10月到11月,网上一直有传言说朱雀三号将要首飞,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的发射时间,但按进度来说应该就是这个月的事了,毕竟10月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如果朱雀三号首飞成功,而且完成一子级回收,那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三枚可回收火箭,然后为我们的卫星组网出力,加快我们卫星组网的速度,缓解占频保轨压力,因为它的主要用途就是执行这类低成本、高频次发射任务。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