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端手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品牌持续涌入,市场供应量激增,导致许多原本定位高端的品牌稀缺性大幅削弱,保值率随之“跳水”。即便是工艺精湛、定价高昂的腕表,也可能在二级市场遭遇价格“腰斩”。以下从品牌、营销与市场策略等角度,剖析几大高端手表保值率低迷的原因。

一、非瑞士品牌的认知困境

部分非瑞士高端手表品牌尽管工艺出众,却受限于品牌历史积淀不足与市场认知度有限,流通性普遍较差。以格拉苏蒂为例,虽为德国制表代表,却有“出门公价减半”的说法。这背后反映出德系表近年热度骤降,市场供需失衡,加之品牌曝光有限,导致其二手价格难以坚挺。
二、品牌宣传乏力:被埋没的匠心

一些高端品牌虽有深厚制表功底与复杂功能技术,却因营销投入不足,逐渐被市场边缘化。芝柏便是典型——它拥有独立制表能力与悠久历史,却因在国内知名度有限,二手表现远未达消费者预期。反观劳力士,凭借持续的品牌曝光与精准营销,始终维持高热度,成为保值率中的“异类”。
三、过度限量:稀缺性的贬值游戏

限量款本是塑造稀缺价值的利器,但若推出过于频繁,反而适得其反。沛纳海在历峰集团运营后,大量推出设计雷同的“限量款”,仅通过细微改动如表盘颜色、表带材质等衍生出数十型号。此举稀释了稀缺性,导致市场饱和,二手价格持续走低。
四、款式迭代与审美变迁

手表设计若未能顺应时代审美,即便出身名门也难逃贬值命运。宝玑被誉为“现代制表之父”,但近年来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作,经典旧款在二级市场存在感渐弱。一旦款式过时,或消费者偏好转向,旧表价格便可能断崖式下跌。
行业保值基准:七成即称王,五成算热门,三成成常态?

在腕表市场,佩戴两三年后若回收价达公价70%,已属保值佼佼者;若能维持五成,仍算热门之选。然而现实中,不少高端品牌的回收价长期徘徊于原价30%左右,且这一现象正逐渐常态化。背后的逻辑在于:市场供应过剩、品牌溢价虚高、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替代选择——甚至有资深表友转而定制热门款外观的ETA机芯手表,以低成本达到相近佩戴效果。

高端手表保值率走低,是市场扩张、品牌策略与消费者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唯有稀缺性、品牌力与产品创新三者兼具,才能在震荡市场中守住价值底线。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