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态度又变,100国面临10%对等关税,对中国,特朗普有言在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前言:

国际贸易的棋局再次变幻莫测,美国这颗最重的棋子悄然转向,挥出一记“对等关税”的重拳,波及全球百余国家,税率高达10%。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较量,更是全球经济版图的一次深刻震荡。

特朗普早有预警,这一招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

谈判桌上的僵局

美国财政部大楼里,贝森特坐在办公室里,面前堆满了各国贸易谈判的文件。

过去几个月里,美国派出的谈判团队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国之间,试图在设定的期限内达成贸易协议。

日本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双方代表团已经坐下来谈了整整七轮,每一轮都是唇枪舌剑。

大米市场准入和汽车出口配额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

日本首相石破茂面临着国内参议院选举的压力,在农业问题上寸步不让。

美国代表团第七次飞往东京时,连贝森特的面都没见着就被晾在了会议室外。

欧洲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布鲁塞尔的谈判代表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硬。

他们不仅拒绝了美国提出的新关税方案,反而要求美国先取消现有的对欧关税。

欧盟委员会内部已经开始制定反制措施清单,从美国威士忌到哈雷摩托车,每一项都精心挑选,瞄准的是美国关键选区的产业。

印度代表团倒是表现得很积极,甚至主动延长了在华盛顿的逗留时间。

可当美方抛出500%的关税威胁时,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脸色瞬间变了。

接受采访时,这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只能无奈地说出"走一步看一步"这样的话。

至于韩国,刚刚结束大选的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贸易谈判,只是礼貌性地请求将谈判时间延后。

从协商到通牒的转变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看着手中的谈判进展报告,眉头越皱越紧。

170多个国家,90天的时间里除了英国之外,只有越南勉强签署了贸易协议。

这样的成绩单让一向追求"赢"的特朗普无法接受。

"既然谈不拢,那就不谈了。"

特朗普做出了一个让幕僚们都感到意外的决定。

他指示贝森特准备向所有贸易伙伴发送信函,直接通知他们即将面临的关税税率。

这个决定的背后,是特朗普面临的政治压力。

最新的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创下新低,尤其是在经济议题上,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国内通胀压力、就业市场疲软,这些问题都需要立即见效的解决方案。

关税,这个特朗普最熟悉也最顺手的工具,再次被拿了出来。

美国国会刚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给了特朗普更多底气。

这项涉及财政政策调整的法案一旦由总统签署生效,将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特朗普算盘打得很精:既然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那么想要搭上美国经济这艘大船的国家,就必须交"船票"——也就是接受美国的关税条件。

百国收信的震荡

7月4日,美国独立日。

就在全美各地燃放烟花庆祝的同时,一封封关税通知信从华盛顿发出,目的地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的首都。

收到信函的各国领导人反应不一。

有的愤怒,有的无奈,有的则在盘算着如何应对。

日本和欧盟的反应最为激烈。

他们原本以为还有谈判的余地,没想到美国直接撕破了脸。

欧盟委员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反制措施的实施时间表。

日本则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强烈不满。

这些信函的内容大同小异:从8月1日起,美国将对来自这些国家的商品征收对等关税,基准税率为10%。

但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让各国更加不安——"约100个国家可能面临10%的对等关税"。

这个"约"字和"可能"透露出的信息是,某些国家面临的税率可能远高于10%。

市场的反应是即时的。

全球股市应声下跌,汇率市场波动加剧。

投资者们开始重新评估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对各自投资组合的影响。

一些依赖对美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大幅贬值。

中国的例外地位

在这场波及近百个国家的关税风暴中,有一个显著的例外——中国。

早在5月份,中美两国就已经达成了一项框架协议。

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一种交换:美国承诺取消对中国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包括某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作为回报,中国同意审批某些关键物资的出口申请,特别是稀土等战略性矿产。

这个协议的达成并非偶然。

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中美之间经历了激烈的贸易摩擦。

中国采取了两项关键策略:一是对美国的关税措施进行了迅速而有针对性的反制,让华盛顿意识到贸易战没有赢家;二是在稀土等关键矿产出口上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

稀土这张牌打得恰到好处。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国防工业都离不开这些关键材料。

当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时,即便是最强硬的鹰派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华策略。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妥协。

中方在回应美国最新举动时的表态颇有深意:"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用实际行动维护和落实好重要共识。"

这既是对美方的提醒,也是一种警告——协议是双方共同达成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单方面改变游戏规则。

关税武器的双刃剑效应

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的做法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不同的反应。

支持者认为这是维护美国利益的必要手段。

他们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吃了亏,是时候让其他国家为进入美国市场付出更多代价了。

一些制造业州的工人对此表示欢迎,希望关税能够保护他们的就业岗位。

批评者则担心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

经济学家们警告说,广泛征收关税最终会推高美国国内的物价水平,受害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已经有零售商协会表示,如果新关税实施,他们将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

更深层的担忧来自于国际关系专家。

他们认为,美国这种单边主义做法正在破坏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贸易体系。

当谈判变成通牒,当协商变成命令,国际合作的基础就会动摇。

实际效果也开始显现。

一些原本有意与美国加强经贸合作的国家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

他们意识到,即使费尽心力谈判,最终可能还是会收到一纸通牒。

这种不确定性让许多国家开始寻找替代方案,包括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联系,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并没有因为关税政策而缓解。

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继续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走低。

特朗普寄希望于通过关税筹集的收入来弥补财政缺口,但经济学家们计算后发现,关税带来的财政收入远远无法抵消经济放缓造成的税收损失。

各国的应对策略也在快速成形。

除了准备反制措施外,一些国家开始探索绕过美国市场的可能性。

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明显加速,多边贸易体系虽然受到冲击,但也激发了各国维护和改革现有体系的决心。

这场关税风波还在继续发酵。

8月1日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各国都在紧张地制定应对方案。

有的选择硬碰硬,准备对等反制;有的则在寻求妥协的空间,希望通过外交努力化解危机;还有的国家选择静观其变,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当这个基本原则被打破,当合作让位于对抗,受损的不仅是某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国际经济体系。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合,任何试图通过单边措施获取优势的做法,最终都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的盟友们也感到了寒意。

连最亲密的伙伴都要面对关税大棒,这让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与美国的关系定位。

信任一旦破裂,重建将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努力。

结语

这场由信函引发的全球贸易震荡还在继续。

特朗普押上了政治筹码,各国领导人面临艰难抉择。

8月1日会发生什么,没人能够准确预测。

唯一确定的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影响将持续很多年。

无论是关税的征收者还是承受者,都将为这场贸易纷争付出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有言在先   对等   美国   关税   中国   态度   国家   反制   贸易   措施   华盛顿   信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