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你能想象吗?一罐埋在地下两千五百多年的鸡蛋,居然还能保持完整的形状!2019年3月,江苏溧阳的考古队员们在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里,发现了这样一件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东西。

当陶罐的盖子被小心翼翼揭开的那一刻,里面静静躺着的二十多枚鸡蛋,仿佛在诉说着两千多年前那个遥远时代的秘密。
这些鸡蛋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它们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溧阳市上兴镇,一个江南水乡的普通小镇。
2019年3月24日上午,阳光洒在一座叫做"子午墩"的大土堆上。
这座土堆直径有四十米,原本高度超过七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小山包。
考古队员周恒明那天的工作跟往常一样,在子午墩的第五层清理墓葬。
上午十点左右,周恒明的刷子碰到了一个硬物。
他立刻停下动作,用更轻柔的手法清理周围的泥土。

一个陶罐逐渐露出轮廓,罐子上还盖着严实的盖子,封泥完好无损。
这种保存状态在考古现场并不多见。
周恒明的心跳加速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个罐子里可能装着什么重要的东西。
陶罐被完整取出后,考古队员们围了上来。
大家都在猜测里面会是什么。
有人说可能是粮食,有人猜是某种祭祀用品。
当盖子被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罐子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二十多枚鸡蛋,虽然蛋壳已经变成了微青色,但每一枚的形状都清晰可辨,大小跟现在农村里的草鸡蛋差不多。

这可是距今2500多年的东西啊!在场的考古队员们工作了这么多年,见过无数陶器青铜器,可这样完整的食物遗存还是头一回遇到。
周恒明赶紧联系实验室,当天就把这罐鸡蛋送去进行专业鉴定和保护。
子午墩这个地方可不简单。
考古队对整个土墩进行了全面勘探,发现这里埋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墓地。
整个土墩分为六层,共有三十八座墓葬,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叠叠。
每一代人去世后,家族成员就会在原有的土堆上再封土,形成新的一层。
这种墓葬形式叫做"土墩墓",是江南地区春秋时期特有的丧葬方式。

跟北方那些挖地下墓室的做法完全不同,江南的先民们更喜欢在地面上堆土成墩。
可能是因为江南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挖深了容易积水,所以才发展出了这种独特的埋葬方式。
发现鸡蛋的11号墓位于第五层,属于整个家族墓地中比较重要的一座。
墓室里出土了四十八件套器物,包括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等。
这些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说明,墓主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不低,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从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来看,这个家族在春秋时期应该属于地方上有一定实力的氏族。
他们有能力修建如此规模的墓地,也有足够的财力为去世的亲人准备丰厚的随葬品。
子午墩的存在,见证了这个家族在溧阳地区延续了好几代人的历史。
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了。
这些鸡蛋的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跟现代鸡蛋的蛋壳成分一模一样。
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蛋清和蛋黄等有机物质已经完全分解消失了,但是蛋壳因为是无机物,在密闭的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

为什么这罐鸡蛋能保存得这么完整?关键在于三个条件。
陶罐本身有盖子,而且用封泥严严实实地封住了罐口,这就隔绝了外界的空气和水分。
墓室被厚厚的土层覆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空间,温度和湿度变化很小。
江南地区的土质黏性大,不容易渗水,这也为文物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如果陶罐没有盖子,如果封泥不够严实,如果墓室进了水,这些鸡蛋早就化为乌有了。
可以说,这罐鸡蛋的保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带着一点偶然,也有着必然的道理。
这已经是江苏地区土墩墓中发现的第五罐鸡蛋了。
之前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发现,但保存状态都不如这一罐。

有的罐子里只剩下几枚残破的蛋壳,有的虽然数量不少但形状不完整。
溧阳子午墩的这罐鸡蛋,无论从数量还是完整度来说,都创造了新的纪录。
为什么要在墓葬里放鸡蛋?这得从春秋时期的丧葬观念说起。
那个年代的人们相信"事死如事生",意思是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
既然活着的时候每天要吃饭,那么死后也得有食物供应。
鸡蛋在春秋时期可不是普通的食材。
养鸡需要粮食,需要时间,需要专门的人手照料。

能够拿出二十多枚鸡蛋作为随葬品,说明这个家族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
他们不仅养得起鸡,还舍得用这么多鸡蛋来陪葬。
墓室里除了鸡蛋,还有其他很多日常生活用品。
陶罐陶盆装的可能是粮食或者菜肴,青铜器具用来盛放酒水,原始瓷器则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地位。
家族成员把墓主人生前常用的、喜欢的东西都放进了墓里,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舒适。
这种做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他们不认为死亡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墓葬就像是逝者在地下的新家,需要精心布置,配备齐全。
通过这些随葬品,我们能感受到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家族对亲人的眷恋和不舍。
就在溧阳发现这罐鸡蛋的同一时期,江苏各地的考古工作都有不少收获。
常州天宁区的寺墩遗址被发掘出来,那是一处距今5500到4500年的聚落遗址,比子午墩的年代还要早上几千年。
遗址里发现了房屋基础、陶器碎片、石器工具,勾勒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江南先民的生活图景。
南京那边也传来消息,考古队找到了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的家族墓地。

张昭是孙权手下的重要谋士,这个发现对研究三国历史很有价值。
从春秋到三国,从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江苏这块土地上的考古发现串联起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每一次考古发现都像是在跟古人对话。
那些埋在地下的器物、遗迹,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子午墩的鸡蛋、寺墩的聚落、张昭的墓地,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江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古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一铲子土,一件器物,都可能包含着重要的信息。

周恒明发现鸡蛋的那一刻,如果稍有不慎,这些脆弱的蛋壳可能就会破碎。
好在他经验丰富,处置得当,才让这罐珍贵的文物完整保存下来,有机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这罐鸡蛋,我们能窥见春秋时期溧阳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那个时候的鸡应该还是比较原始的品种,个头不大,产蛋量也不高。
从蛋的大小判断,跟现在农村散养的土鸡产的蛋差不多,说明经过两千多年,鸡的体型变化并不是特别大。
养鸡这件事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了。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养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
到了春秋时期,鸡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家禽。
它不仅提供肉食,鸡蛋也是营养丰富的食材。
能够在墓葬里放这么多鸡蛋,说明墓主人生前可能就很喜欢吃鸡蛋,或者鸡蛋在当时被视为比较贵重的食物。
子午墩所在的上兴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农耕和养殖。
春秋时期的溧阳人应该过着农耕为主的生活,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家禽,在土地上世代繁衍。
11号墓的主人可能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氏族成员,他的家族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他去世时能够以比较体面的方式下葬。

墓葬里的其他随葬品也透露出生活的细节。
陶器的制作工艺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水平,青铜器的存在说明家族能够获得或者制作金属器具,原始瓷器则代表了更高的技术水平。
这些物品共同描绘出一幅春秋时期江南地区中等家族的生活画卷。
鸡蛋被发现后,如何保存成了最大的难题。
蛋壳非常脆弱,稍有不慎就会破碎。
从墓葬中取出、运输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后续的长期保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风险。
考古队立即启动了应急保护方案。
陶罐被整体取出,连同鸡蛋一起被放入特制的保护箱中。

保护箱内填充了柔软的缓冲材料,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震动。
实验室里,专业人员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蛋壳的结构,用化学方法分析成分,用摄影技术记录每一个细节。
这些检测工作不仅是为了研究,也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保存方法。
蛋壳的主要威胁来自环境变化,温度、湿度的波动都可能造成损坏。
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保存条件,将鸡蛋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尽可能还原墓葬中的封闭状态。
文物保护是个永恒的课题。
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东西,一旦重见天日,就要面对全新的环境。

如何让它们在博物馆里继续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这需要科技的进步和保护理念的更新。
子午墩的这罐鸡蛋,承载着考古人员和文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罐两千五百年前的鸡蛋,连接起了古今两个时代。
它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时期江南先民的生活方式,理解了他们对生死的态度,感受到了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这些静静躺在陶罐里的鸡蛋,虽然有机物已经消失,但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历史见证。
考古工作还在继续,江苏的土地下还埋藏着无数秘密,等待着被发现、被解读、被铭记。
信息来源: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溧阳市子午墩土墩墓发掘简报》
《中国文物报》2019年考古发现专题报道
溧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档案资料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