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是我成家立业的根据地
作者:马斌惠
一九八三年经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在县医院工作的她。一九八四年一月,我们在华县街道一个小饭店,请了一群朋友吃了一顿简单的酒席,既没有婚纱,更没有豪华的婚宴,便正式宣告我们结婚了。
老县医院 刘焕民摄
同时华县又是我大女儿出生的地方,由此也就成了她人生不可割舍的故乡。每个人的籍贯是固定的,但是各个人的故乡随着父母的流动而流动。
我爱人姓纪,家住西安市西门外。姐弟四个,一个姐,一个弟和一个妹,她排行老二。长她两岁的大姐纪旋,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济,便早早的工作了。老三是个男孩,名纪渊,自幼聪明好学,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取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精密专业,因体检视力不合格而落选。第二年,虽然考试成绩也不低,但为了录取保险起见,签志愿时选了一个普通院校,西安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国际旅行社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停薪留职,前往非洲创业,从事英文翻译工作。小妹纪瑛,技校毕业后在一中型国企做白领。
父亲纪公先生,名(讳),户县牛东人。五十年代末期毕业于陕西师大,六十年代担任西安市四十二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是六十年代初西安市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曾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当年《全国先进教育工作代表大会》。一九六二年不幸因病英年早逝,时年三十六岁。
母亲王氏,名(讳)祖籍河南洛阳白马寺。国营职工,西安通用公司办公室统计员。二零零五年五月去世。
我爱人名纪倩,初中毕业后正好赶上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于一九七四年 前往华县瓜坡公社插队。知青生活本来很辛苦,但她比较幸运,一年后参加了县上《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讲解员。
一年后,地方开始招工。本来她本人条件比较优秀,招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招工政审时,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没有被通过。眼看着招工希望就要化为泡影,后来总算有惊无险,被华县医院正式招工通过了。
也许由于受读书家庭的影响,她刻苦好学,经过渭南地区有关医疗培训机构半年多时间培训学习,很快掌握了护理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领。两年后经过地区卫生局有关医疗培训机构考试合格,正式转为临床护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渭南地区医疗卫生系统职称考试考合格,晋升为护师(医护中级职称)。先后在县医院住院部、手术室从事护师工作,直到上世纪九五年调回西安。
由于她待人热情善良,工作认真负债,我记得一年四季,瓜坡农村有不少父老乡亲到医院托她找大夫看病。尽管他(她)们穿的破破烂烂,贫穷艰难,但她从来不嫌弃。我记得有一次,她在瓜坡插队时期的一个房东老婆婆来医院看病,由于路途遥远回不了家了,还住在她房子。这对我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就这样她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华县广大农村和人民医疗健康事业。所以华县是她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因为她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整整二十一个春夏秋冬。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马斌惠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