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应该记住的外国名字:身为纳粹的他,却救下25万中国同胞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1937年冬,南京沦陷前的一天夜里,城外炮火连天。市中心的小粉桥一号,亮着昏黄灯光的屋子里,一个德国人坐在书桌前,用德文飞快地写着。

他叫约翰·拉贝,纳粹党证就在抽屉里。他不知道,手下的这封信,未来会改变上千中国人的命运。他也不知道,自己很快会成为25万中国人唯一的庇护。

这年,他55岁。这个年纪,本该早已返回德国养老。可他没走。他守着南京,守着一座城市的尊严,也守住了人性的底线。

几十年后,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德国染病,生命垂危。中国,用72小时送去了救命的药。

拉贝到底是谁?他为什么值得中国人记住?这段恩情,又是如何跨越83年的时间继续延续的?

他是纳粹党员,却成了南京的“活菩萨”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那是中国人记忆里最黑暗的日子之一。日本军队攻入城门,杀戮开始。那段时间,《拉贝日记》里写了这样一句话:

“我每天都要看到妇女被强奸,男子被刺杀的场景,孩子的尸体堆在巷子口……我无能为力,但我必须做点什么。”

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1931年,他加入纳粹党,是因为德国驻华大使要求,有这个身份才方便公司在华发展。他从没参与过纳粹的战争罪行,也一直反对极端民族主义。

战争爆发前,德国政府通知他撤离南京。这本应是个好消息,他终于可以返回故土,但当他看到战乱中的中国,看到一个个惨死在日本军队手下的普通人,他却选择了留下来。

拉贝住在小粉桥一号。那是他在南京的私人宅邸。战争开始后,他把家变成了难民所,最多时容纳了602人。

他开始收容更多的中国难民,让在炮火中颠沛流离的中国人住进了他的厂区,并且和一群心存善意的国际友人,创建了一片安全区。但这个安全区,只有不到4平方公里,却收容了25万难民同胞。

日军在南京城里横冲直撞,惨案不断。可到了这里,他们停下了步子。因为门口挂着纳粹党旗。这面旗子,不是为了表示认同,而是为了保护中国人。

他知道日军忌惮德国。他清楚纳粹这个身份的分量。于是他用这面旗,挡住了屠刀。但这个身份并不是万能的。

安全区内25万人的吃喝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每日开销非常大,而一切生活开销只能源于拉贝一人。

就这样,原本身家富有的拉贝,却没撑过几日便散尽了家产,变得穷困潦倒,但他依旧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中国人。

然而,就在这时,日军的耐心似乎已经耗光了,他们不再碍于拉贝的身份,于是某一天便以搜证为由冲进了安全区,对着普通人甚至是外国人开枪射击。

之后又向德国政府施压,逼迫拉贝返回德国,最终,拉贝迫于无奈登上了离开的轮船。但他和中国人民的故事却还未走完。

《拉贝日记》:500多起暴行,80多张照片

在安全区设立后,拉贝就开始记录。他用德文日记,附带着拍摄的80多张照片,记录了每天的情况。这本日记,后来被称为“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他写下了500多起日军暴行。强奸、屠杀、抢劫、焚烧……每一件事,都有具体时间、地点、证人。就是这些记录,成为日后揭露日军暴行的关键证据。

1938年,拉贝被迫返回德国。回国后,他把《南京大屠杀》的情况写成报告,寄给希特勒和德国高级军官。

结果,德国纳粹不但没表扬他,反而让盖世太保上门审问。他被查封了日记,被限制活动,还差点被送进集中营。

后来,靠朋友周旋,他才免于牢狱。但此后生活非常艰难,一度靠卖家当和朋友接济度日。一个救了25万中国人的英雄,在自己国家却成了“问题人物”。

1948年,曾经被他庇佑在安全区的南京同胞听说了拉贝的现状,在本就艰难的情况下,却自发募捐了2000美元,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汇给了拉贝。

几十年后,中国回报这个家族的恩情

时间来到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3月,德国疫情暴发,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感染新冠。他是海德堡大学医院的医生,曾多次来中国支援医学交流。

可这次,他病倒了。他急需一种中国产的抗病毒药物——法匹拉韦。他写信求助中国。信发出72小时内,中国工信部协调浙江海正药业,免费捐赠40盒药物。

南京市政府也出手了:620瓶磷酸氯喹片,3万只口罩,200套防护服,一起送去德国。

这批物资的包装上,印着一句德文:“生活之树常青。”

德国媒体报道这件事时,用了一句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拉贝和中国人之间,就是这种命运的相逢。

他救人,是本能。可我们知道,他做的,不只是“该做的事”。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

1945年后,拉贝一家一直生活拮据。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南京市政府为他立雕像,修纪念馆。每年清明节,南京人都会去献花。

有人说,他是“活菩萨”。可拉贝从来没拿自己当救世主。他在日记里写:“我知道自己救不了所有人。但我救一个,就算一个。”

他不是中国人,可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人最尊重的东西——忠义、仁爱、担当。

1950年1月5日,拉贝病逝于柏林。直到临死前,他还在担心南京的孩子们是否吃得饱。

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如今成为中德关系的桥梁。他说:“我父亲临终前告诉我,我们家欠中国一个承诺,要世世代代记得那段经历。”

2020年,托马斯把《拉贝日记》的原件复印件捐给了中国档案馆。他说:“我愿意让更多人看到那段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记住善。”

我们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拉贝救了中国人,中国人记得他一辈子。他是纳粹,但在我们眼中,他只是一个好人,一个在最黑暗的时代点燃微光的人。

这世界上,有些名字必须被记住。不是因为他有权力,而是他曾在最危险的时候,站在我们这边。

约翰·拉贝,这个外国名字,中国人一辈子不会忘。

参考资料:

抗日英雄谱丨约翰·拉贝:对生命有大爱 对和平有追求——2025-07-26 09:05·央视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纳粹   同胞   外国   中国人   名字   万中国   德国   南京   中国   托马斯   安全区   约翰   德文   日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