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应该算是中国近代史发展最快的城市,1928年3月建市,1954年10月就成为河南省会,2004年被认定为“中国第八大古都,2018年GDP破万亿,是中国首个实现"米字型"的高铁枢纽,近十年间,人口从900万增至1300万,是人口净流入城市,但仍然有人说郑州“大而不强”,常被贴上“最尴尬省会”的标签,这究竟是为何?
缺少文化魅力,存在感不强。郑州虽然是八大古都之一,但现存历史遗迹更多是以夯土台基为主的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等,视觉冲击力较弱,游客难以直观感受其历史价值,而省内的洛阳和开封的历史文化就很直观,有感染力,知名度和认知度更高,相比之下,缺少文化辨识度的郑州较少被热议,曝光度也较低,缺少吸引人的文化魅力。
经济上没自己特色产业 。郑州去年GDP为14532亿元,列全国城市第16名,低于武汉、南京,也低于长沙,作为大省省会,经济总量不算高 ,重要的是产业层次还低,经济上依赖传统制造业和物流、批发零售等基础服务业,如引进的富士康、比亚迪,优势是能为本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拉动经济有贡献,不足是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占比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在省内首位度较低。去年郑州在全省首位度只有22.9%,在全国仅位列第18名,在中部也属于垫底水平,远低于武汉、长沙、合肥等城市,经济上对全省的辐射能力也相当有限。
城建形象不像个大城市。这些年郑州“摊大饼”式发展,过去20年间城区面积扩大了6倍,但规划前瞻性不足,作为超千万级别的特大城市,老城区建筑普遍低矮破旧,新城区虽然规划现代,但建筑风格趋同,缺乏地标建筑,全市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只有11座,名列全国第30位 ,缺乏标志性天际线,其城建形象常被认为"不像大城市"。
人口流入多,但高端人才少。郑州是人口净流入城市,十年内流入人口近400万 ,但吸引的多为省内务工人员,本土高校毕业生,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留郑比例不足40%,缺乏腾讯、华为级别的龙头企业,金融、IT等高薪岗位远少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高端岗位稀缺,薪资竞争力弱,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科教文卫软实力欠点火候。郑州是中国第一高考大省,大学不少,大学生数量有146万,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广州,但大学出名的不多,"双一流"高校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对比同级别城市的武汉、西安、成都都有7所双一流学校相比,郑州的高教资源差距显著;郑州还缺少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端科研基础设施,对院士等高端人才缺少吸引力;医疗上,郑州有40家三甲医院,数量能进入国内前十名,但有实力的不多,最顶尖的郑大一附院号称"全球最大医院",主要依赖规模扩张,业内评价其实力一般。
郑州文旅较弱。相比河南省内的一些历史名城,如洛阳、开封等,郑州文旅较弱 ,投入和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古都氛围,商城遗址、二七塔等知名度有限,缺乏像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这样的“爆款”景点,少林寺虽隶属郑州,但距离市区较远,游客往往都是直奔登封而去,游客大多被分流,郑州更多的时候沦落为交通中转站。
郑州虽是一个大省省会 ,但城市记忆仅有70多年,积累和沉淀需要一个过程,城建不靓丽,文旅较弱,存在感不强,但作为一个养活1亿多人口省份的省会城市,却承担起了中原大省崛起的工业化重任,实属不易 ,在默默中前行的郑州未来可期。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