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24年粮产3.3亿!同为人口大国,中国产量竟翻倍,为何还进口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都是人口大国,2024年粮食产量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这对比挺有意思。

印度农业部说自己总产量到了3.32亿吨,比2023年多了整整几百万吨,而中国直接突破了7.065亿吨,是印度的两倍。

中国耕地没印度那么多,却能让产量翻番,可为啥还得进口粮食呢?

说起印度农业,不少人先想到的是它的“先天好条件”,1.8亿公顷耕地,比中国还多,而且大部分地方在热带、亚热带,土壤肥、气温高,理论上庄稼一年能收好几茬。

2024年它确实没让人失望,粮食总产3.32亿吨,比前一年都涨了不少,更厉害的是出口,英国广播公司之前报道过,2022年印度一口气给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运了几千多万吨大米,全球有几十多个国家,一半以上的进口大米都来自它家,出口量比越南加泰国还多。

但这份亮眼成绩背后,有个短板藏不住,单产太低了,就说最有代表性的稻米,2023年印度每公顷平均才产4.2吨,越南能到6.0吨,中国更是飙到7.1吨,印度这单产还不到中国的六成。

明明耕地多、气候好,为啥产量上不去,关键还是技术和投入跟不上,2019到2021这三年,印度政府在农业上总共才投了12亿美元,只占它农业生产总值的0.5%,这点钱要搞种子研发、修灌溉设施、推农机,根本不够用。

印度的灌溉系统,覆盖的农田还不到40%,大部分地还得靠天吃饭,一旦遇上极端天气,要么暴雨淹了庄稼,要么干旱把地裂成缝,产量立马就受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抗灾能力弱、单产低,印度还是坚持往外出口粮食,这里面既有经济账,出口大米能赚外汇,也有它农业结构的特殊性。

印度农民种的粮食里,有些品种本来就适合出口,而且国内对部分粗粮需求没那么大,多出来的产能自然就卖到国外了。

但这种“先出口”的模式也有风险,一旦国内粮食不够了,就得靠限制出口来稳物价,之前印度就短暂禁过部分大米出口,能看出来它的粮食安全弹性其实没那么大。

跟印度比,中国农业的起点其实更“难”,不仅耕地没它多,2024年还遇上不少麻烦,河南等地高温干旱,有些地方遭了洪涝,还有超强台风过境,换别的国家,粮食产量说不定就大减,甚至局部收不上来粮了。

但中国不光扛住了这些灾,还把产量干到了新高度,70650万吨,比2023年多了221.8亿斤,能交出这样的成绩,靠的是“政策托底+技术发力+产粮大省扛活”这一套实在办法。

到2024年,全国已经建了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这些田有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中等灾害基本能扛住,光这一项就能稳保1万亿斤以上的产能。

2024年灾害一发生,中央财政马上拨了农业救灾钱,专门用来补种、浇水、防病虫害,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是“真金白银”砸技术,中国对农业的重视,不是光说不练,2019到2021年,农业研发和开发领域就投了几十亿美元,这钱比印度、美国、巴西三国加起来还多。

这些钱都花在了点子上,培育的“超级稻”,亩产比普通水稻高,智能农机也越来越普及,从播种、浇水、防虫到收粮,全环节都能机械化。

比如黑龙江的大农场,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100亩小麦,比人工快50倍还多,还能靠卫星定位精准控制播种密度,单产自然就上去了。

中国的“产粮大省”也在挑大梁,中国的粮食产量,离不了几个“主力军”省份,2024年黑龙江粮食总产比前一年多,这已经是它连续十几年年全国第一了。

河南紧随其后,就算遭了干旱,也没掉链子,山东排第三,这三个省的产量加起来,差不多占全国的三成,正是这些省份稳住了,全国的粮食安全才有底气。

除此之外,国家还靠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比如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发种粮补贴、给农业保险,让农民种粮“能赚钱、没风险”,这样粮食播种面积就不会随便减。

所以说,中国能高产不是碰运气,是“每一寸耕地都挖产能、每一次灾害都扛过去、每一位农民都有保障”攒出来的结果。

既然中国粮食产量这么高,是印度的两倍了,为啥还得进口,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不够吃”,是“吃得更丰富了”,消费需求变了,进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最主要的需求来自“肉盘子”,2021到2023年,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差不多是印度的12倍,估计不少人没细想过,养肉得耗多少粮食。

每出1吨猪肉,大概要3吨玉米、大豆这些饲料,每出1吨鸡肉,也得1.5吨左右的饲料,2024年中国生猪出栏超6亿头,光这一项就得耗上亿吨饲料用粮。

国内种的玉米、大豆虽然不少,但架不住养殖需求大,所以得进口一部分来补,这样才能保证肉价稳定,大家能放心吃肉。

除了吃还有喝,咱们喝的白酒、啤酒,都得用粮食当原料,每吨白酒大概要2到3吨小麦、高粱、糯米,每吨啤酒也得0.2吨左右的大麦。

按行业数据算,国内白酒企业每年要耗1500多万吨粮食,比如有些头部白酒品牌,一年光买小麦、高粱就超100万吨。

这些原料虽然国内能产,但有些优质品种,比如酿高端白酒的专用高粱,或者啤酒用的进口大麦,从国外买性价比更高,也能让原料选择更多样。

得说清楚的是,中国进口的粮食,大多是饲料和工业用粮,像大米、小麦这种主粮,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24年小麦、大米的库存,够全国人吃一年多,完全不存在“主粮不够吃”的问题。

进口粮食,本质上是为了让消费更均衡,既让大家能吃上足够的肉,也让爱喝酒的人有更多选择,同时还能减轻国内部分作物的种植压力,比如少种点低产农田,改种经济作物,让农民能多赚钱。

其实粮食安全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耕地多”,而是“谁能把产能做足、谁能扛住风险、谁能跟上需求”。

印度有耕地优势,却被技术和投入拖了后腿,只能在“出口”和“稳产”之间找平衡,中国则靠政策、技术和产粮大省,在耕地少、灾害多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翻倍,还能用进口满足大家的消费需求。

随着高标准农田越建越多、农业技术越来越强,中国的粮食安全只会更稳,以后不光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多样”,这才是粮食产量数据背后,最让人安心的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财经   印度   翻倍   中国   大国   产量   人口   粮食   耕地   单产   农业   大米   白酒   小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