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这道非遗美食,香迷糊了!

7月27日清晨6点,襄汾县汾城镇北高一村还笼罩在清凉薄雾中,市级非遗膏腴王记羊肉锅代表性传承人王建龙已经蹲在村头的井台边清洗当天现宰的山羊肉。清凉的井水冲刷着红白相间的肉块,溅起的水花在晨光中闪着微光。“食材很重要,必须是本地山羊,羊龄得在12个月左右……”王建龙边说边将羊肉浸入水桶,开始了膏腴王记羊肉锅每天的第一道工序。

在王建龙的老宅院里,30余种中药材整齐铺陈在箩筐里。人参须切成薄片,肉蔻要现剥外壳,枸杞需一粒粒拣选……“我爷爷那会儿,这些药材都是商队从宁夏、陇西那边捎来的。”王建龙手持黄铜小秤,称量要精确。最引人注目的是灶台上排列的十余口生铁砂锅,胎体厚重,锅边把手处已被磨得光滑。“每口锅都养了十几年以上,越老越能锁住鲜味……”王建龙说。

腌制环节藏着这门技艺的核心秘密。拳头大的羊肉块被放入陶缸,加入祖传调料后,王建龙开始在肉块上揉搓。“要顺着羊肉的肌理‘按摩’,并腌制40分钟,让调料渗进每丝纤维。”不一会儿,他的额角沁出汗珠,手法却十分老练。隔壁厨房里,他的儿子王维正用木炭生火……传到王维这一代,已是历经了六代的传承,如今已形成独特的“药食同源”制作体系。

当阳光穿透厨房的窗棂,砂锅里的汤汁开始咕嘟作响。汾城镇北高一村的老街上飘来阵阵浓郁的煮肉香,王建龙掀开锅盖的瞬间,混合着药香与肉香的蒸汽扑面而来。王建龙舀起一勺汤汁观察成色,又用竹筷轻戳羊肉检验火候。“咱们的王记羊肉锅融入了《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理念,通过当归、黄芪等药材,达到滋阴补肾、解表祛湿的功效……”王建龙夹起一块羊腩肉,“羊腩晶莹,弹而不腻;火候差一分,味道就‘短’一截,这个程度正好!”

“咱这手艺,是从清代传下来的。”王建龙一边往砂锅里撒着芫荽末,一边向记者讲述家族传承的故事。襄汾自古便是晋南膏腴之地,素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晋商更是在清朝中晚期盛极一时。王建龙的祖爷爷正是在当年车水马龙的商道旁支起了第一个羊肉锅摊。“那时候南来北往的商队,到了襄汾都要寻着味儿来喝碗羊肉汤。”王建龙回忆道,父亲曾告诉他,当年祖爷爷用青石灶台、生铁砂锅,靠着“猛火攻,文火养”的秘诀,让一锅羊肉香飘十里。这门手艺传到王建龙手中已有百年,自十来岁就跟着父亲站灶台的少年,如今已两鬓染霜。

午后的王记羊肉锅铺子稍显清静,王建龙却没闲着。他拿出手机打开网店,笑着对记者说,两年前,在儿子的帮助下开通了电商平台,如今线上订单也是日渐走俏。网店的视频里,只见王建龙熟练地将羊肉分装、抽真空、打包……“这些包裹将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以前想着守好铺子就行,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东西,咱也得跟上!”

创新不止于销售渠道。在保留传统药膳配方的基础上,王建龙根据现代人健康需求,减少了油脂用量,增加了山药、玉米以及菌类等养生食材。“老方子要守,但不能僵。”他说,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夕阳西下,王记羊肉锅铺子所在老街上的灯也相继亮了起来。王建龙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祖上传下来的一口砂锅,这口黝黑的生铁砂锅就像一个迟暮的老者,虽往日的锋芒已被岁月磨平,却沉淀出更为醇厚的智慧,其锅盖上沧桑的纹理如年轮般记录着岁月流转。这口锅,炖过清末的商旅风尘,煮过抗战时的家国情怀,如今又盛满了新时代的生活滋味。“这个老手艺,我会一直把它传下去……”王建龙的话语,伴着灶台上正翻腾的羊肉汤,在这清凉夏夜中久久回荡……这沸腾的不仅是一锅羊肉,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一种坚守的匠心,一份流淌在烟火气中的文化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美食   襄汾   迷糊   羊肉   砂锅   灶台   生铁   铺子   膏腴   手艺   商队   清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