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不差钱》里的:人活着呢,钱没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如今,成都老板刘随阳就正在经历这样的生活。
近日,上市公司*ST立航发布公告,接到监察委的通知书,实控人刘随阳被解除留置,人出来了,已经在公司恢复上班。
刘老板通过了监察委的考验,这是值得庆贺的好事,但证监会的退市警告正悬在头顶上,还能在A股待多少天,刘老板又要接受新的考验。
*ST立航因2024年营收不足3亿被退市警告,而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照此发展下去,恐怕凶多吉少。
如果2025年营收仍然不能达到3亿,*ST立航将被终止上市,从时间上来计算,已经只剩最后100天了。
刘随阳作为*ST立航实控人,持有高达63.35%的股权,折合市值约11亿,但前提是公司在A股挂着,如果退市,这些数字就都将化为泡影。
当然,退市不是破产,公司仍然还在,刘老板还是可以上班,只不过,就如开头所说,钱没了!
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来说,刘老板的这份钱来得就挺运气,而如今的情况是,曾经凭运气赚到的钱,现在必须要靠实力保住。
*ST立航全名立航科技,是2022年3月才上市的,结果,上市的第二年(2023年)就开始陷入亏损,还亏得一塌糊涂。
2024年亏损额又进一步扩大,营收也下降到了3亿的红线以下,于是,也就被扣上了*ST的帽子,留A观察一年。
请注意立航科技IPO的关键信息:上市第二年就亏损。作为上交所主板的上市公司,这未免有些打脸,至于打谁的脸我们就不点名了。
实际上,如果把立航科技近10年的利润表现绘成图,立航科技的IPO时机堪称精准,就像是提前编好的剧本一样。
如上图,但凡申请IPO的时候被压后一年,很可能就与主板擦肩而过了。
我们常说某某公司一上市就变脸,很巧合,变脸是川剧的绝活,如今就在立航科技这家四川籍的公司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了解川剧的人都知道,变脸容易回脸难,所谓回脸,就是脸谱变成真人脸后,又再次变回脸谱,堪称变脸神技。
这正是如今刘老板要面对的考验,已经露出真脸了,如何再把脸变回去,从而保住主板上市公司的资格。
立航科技是民营军工企业,主营飞机零部件及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零部件很好理解,所谓地面保障设备简单说就是挂弹车,给战斗机挂载拆卸导弹、发动机、油箱等。
立航科技的主要客户都是航空工业下属的单位和企业,最终用户是军方,按理说,军工业务需求稳定,供应商也稳定,立航科技这脸是怎么变的呢?
一切还得从刘随阳读书开始讲起。
刘随阳80年代初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学的是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回原籍成都,进了成飞集团,就此与飞机结缘。
在成飞集团,刘随阳一干就是15年,从普通工程师干到高级工程师,不过,一直都没能进入干部序列。
2000年,北京一家生产仪器仪表的企业向刘随阳抛出了橄榄枝,开出的价码很有说服力,刘随阳就去了,任成都分公司总经理。
这一去,刘随阳的格局打开了,15年的技术、工程和资源积累,哪还需要给别人打工,2001年,刘随阳就自立门户了,注册了一家公司代理销售航空零部件。
2003年,立航科技的前身成立,业务模式由代理逐渐变为自主生产销售。
当然,一开始只是设计制造一些航空企业需要的测试、试验设备,直到2005年才开始进军飞机地面保障设备。
飞机地面保障设备是个相当冷门的细分行业,因为市场规模实在太小了,但也正因为冷,没啥竞争对手,刘随阳得以借此快速发展壮大,于2010年进入了飞机零部件行业。
不过,军工需求的多寡源自国防投入的多少,虽然拓展了飞机零部件相关的很多业务,但营收规模还是很小,也就几千万的量级。
直到2013年以后,大机会出现了。
2013 年底,军队体制编制明确了改革方向,要求“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国防经费未来将进一步向海、空军等重点军兵种倾斜。
基于这个改革方向,我国空海军主力战机、轰炸机及运输机等装备进入升级换代期,与之配套的地面保障设备、零部件等就产生了持续需求。
这两项都是立航科技的主要业务方向,因而获得了大量订单,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立航科技迅速跨入了亿级企业阵营。
2022年上市的那一年,立航科技创下了历史最高营收3.7亿,而这一年也成了立航科技的反转之年。
军工行业不存在周期之说,但如前所述,受国防投入的多寡影响,会有波动,而立航科技上市的那一年正是波动开始之年。
由于航空装备整体采购节奏的调整,需求下降,使得航空装备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断崖式下跌,为了中标,大家都开启了价格战。
价格打得有多猛,从立航科技近10年的毛利率变化可窥一斑。
2022年以前,最高逼近70%,最低也在40%以上,而2023年降到13%,2024年降到6%,2025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不可思议的负数:-60.92%。
看起来,立航科技的变脸好像是时运不济碰上了水逆之年,但实际上,客观环境背后更多是主观的准备不足。
以前年景好的时候,在温水里待舒服了,举个例子,立航科技2017-2019年研发费用率为0.27%、1.35%、2.0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某种程度上来说,立航科技当初就是借风起飞,而如今风停了,自己又没有练出自我飞翔的能力,当然就掉下来了。
几乎可以肯定,全靠自身的业务,立航科技很难摘掉*ST的帽子,好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重组。
不过,重组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动,如今只剩最后100天,要想通过考验保住账面的10几亿,刘老板需要抓紧了。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