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背景音乐】江南竹笛《春天的故事》.mp3 (不能上传视频音频)
·
湖南武冈撤县设市始末
·
【刘志刚】
·
(一)撤县设市构想的由来和提出
·
湖南武冈撤县设市的构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有一种说法是,四清运动后期,省里(编者注:指湖南省委省政府)曾有过这样的设想,把邵阳地区西南五县划为林业地区,而以武冈城作为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后因娄邵分家而作罢。
后来,经济、文化越是发展,把武冈作为邵阳市西南五县的经济、文化中心越显重要和迫切。很多事情,虽然重要,虽然迫切,但真正成功是需要时间的,尤其需要契机。
湖南武冈撤县设市的重要契机是省长熊清泉来邵阳视察。1986年8月上中旬,湖南省长熊清泉视察了邵阳市区及邵阳市所辖各县,每到一处,都针对那里的具体情况发表关于怎样发展经济的讲话。熊清泉的讲话,中共湖南省委以题为《印发熊清泉同志<对邵阳市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即湘发(1986)29号文件的形式充分予以肯定。--8月12日至13日,熊清泉来到武冈视察,针对武冈的情况,他明确地提出:"要考虑把武冈逐步建设成为西南五县的经济中心。邵阳地市合并后,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武冈在历史上是州府所在地,与周围各县有长期的内在经济联系,今后要有意识地加强建设,因地制宜地搞一点基础工业,增加一些商业网点,使之逐步建设成为周围各县的经济中心。"
是的,熊清泉似乎对武冈情有独钟啊。那一段时间,武冈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熊氏族谱记载:熊清泉祖籍武冈石羊桥熊家村,到他的祖父一辈才由武冈迁往湘乡(1951年双峰建县,熊家所居之地划归双峰)。熊清泉到了武冈后还和陪同的武冈人闲谈,问武冈籍最大的官是谁,有一个陪同者说"就是熊省长您啊",熊清泉笑而不言。当然,熊清泉与陪同者的问答只是传闻,没有确凿依据。但他对武冈的"另眼相看",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湖南省委(1986)29号文件,让曾是"州"里人的武冈人兴奋无比,激动异常,早蛰于心中的撤县设市的希望萌动起来。那时候,武冈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随势而上,经济、文化建设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这应该是撤县设市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武冈县委、政府审时度势,迅速把撤县设市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上上下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8年邵阳市党代会、邵阳市十届人大会的报告,都提出把武冈建设成邵阳市西南五县的经济文化中心的构想和比较具体的措施。
1989年,武冈成立次中心城市规划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邓隆禹和我任正副组长,组织了专门班子,开始了程序性的工作,如对撤县设市的可行性进行具体论证,向上级有关部门做争取工作。9月,我带建委主任段启富赴省汇报建市规划,省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都认可了我们的汇报,于是把武冈作为2010年(人口二十万)、2020年(人口三十万)的邵阳市次中心城市列入规划,上报国务院。
·
(二)我们的努力
·
从那以后,我们对撤县设市的工作一直没有松懈。1991年,邓公巡视南方,"东方风来满眼春",全国改革开放的形势更好,武冈也加快了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大炮台开发区一期工程已经成功,这一切,让武冈人民倍受鼓舞,撤县设市的构想也变得更为迫切。
到了1993年,更是紧锣密鼓,进入了具体争取和准备阶段。
2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在长沙召开的省"三长"(省长、市州长、县市长)会议,25日分组活动。那天上午,湖湘大地大雪纷飞,长沙街头玉树琼枝,我带领常务副县长曾宪光、建委主任段启富、民政局长蒋正诚等向省民政局汇报撤县建市的工作。听取我们汇报的有省民政厅高家余副厅长,地名办周树光主任、简祝云副主任等。那一次,让高副厅长听我们汇报实在是令人感慨和鼓舞的事。原来,省委书记熊清泉也约高副厅长谈事情,高副厅长说武冈来汇报撤县设市工作,熊清泉马上说:"那你去吧!十点半赶过来就是!"
我们向省厅汇报,属于违背了自下而上的原则的。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实在是迫不得已,也是一种策略。这是因为,邵阳市除了武冈,还有邵东和隆回两个县要求撤县设市。邵阳市府已有了定论,他们给三个县排了队,次序是邵东、隆回、武冈。客观地说,邵东是人口第一大县,经济发展比武冈要强劲,排在第一应该是有道理的;但隆回当时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强不过武冈,他们排在第二,靠的是很硬的关系。我们考虑,要想让邵阳市政府改变决定太难,所以只好从省里开始争取,让省里明朗表态,省市相左,才会有转机,才有利于我们争取。当然,向省里汇报时,我们不讲人家不行,只讲自己的有利条件。我们的汇报材料充分,感情也激动,还带有雄辩色彩,省厅的领导被我们感动了,被我们说服了。
省民政厅和地名办表明的态度有如下几点:
第一、建市问题,国务院是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的,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不是换牌子。经济发展,是建市的一个条件,建市又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第二、武冈的设市,首先是县改市,将来再考虑升格,解决邵阳市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第三、武冈的城市发展,要作为中等城市来规划和建设,规划要有远见,要科学。城市规模要按每一万人一平方公里来建设。城市功能要齐全,各项设施要配套。
第四、全国每年新设二十多个市,湖南今年想上的有石门、宜章、祁阳、道县、武冈。石门的优势是有在建的大型火电厂,工业基础好,中央也有人;宜章是黄克诚和陶铸夫人曾志的故乡;祁阳是陶铸的故乡;道县是江华的故乡。当然,武冈也有自己的优势。省厅原来的想法是石门第一批,武冈第二批。
第五、建市条件具不具备,建设要跟上来,要接受省和国务院的评审考察,省里会尽快去武冈作初步考察、帮助把握。
第六、不要找其他方面,省里就只要找省长陈邦柱、常务副省长储波、分管副省长王克英、政府分管副秘书长谢康生就可以了。
汇报出来,我们走在大街上,迎着漫天的风雪也不觉得冷,这是因为心里基本有底了,身上也就觉得热乎了。
3月4日,武冈县委召开常委会,会议由县委书记黄天锡主持,由我报告赴省汇报情况,研究争取建市的各项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建市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常务副县长曾宪光、副县长高同德、人大副主任王贞珠、政协副主席李永湘、副县级干部苏是雄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苏是雄兼任办公室主任。
3月16日至18日,省地名办主任周树光、副主任简祝云、邵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廖平中、邵阳市民政局科长陈立雄一行四人来武冈考察。之后,确立武冈为湖南省1993年首批撤县设市的对象。
3月25日,武冈撤县建市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成立。29日,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挂牌工作,抽调工作人员到位。
4月2日,县政协主席殷南楚主持召开县政协常委会议,就撤县设市问题进行协商,会议一致拥护县委、政府关于撤县设市的决策。
4月3日,我和部分领导审定以县政府名义拟定的《关于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的请求》,请求报告正式定稿。
4月6日,县人大召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的请求》,并作出《关于县人民政府请求撤县设市的报告的决议》。
4月9日,我、分管财政的副县长肖体炳、人大副主任王贞珠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政建设工程资金的筹集渠道及办法。会议决定,从先前“卖户口”的九百万元中拿出一百万,再卖蓝色户口筹一百万,贷款一百万,单位、干部、职工集资一部分,财政拿一部分。
于是全面启动了一批市政建设项目工程,加快了已在建的项目。一共是七大工程。一是建设大炮台商贸开发区的五条主要街道及商业网点;二是拓宽玉带桥(由原来的十米拓宽到二十米);三是翻修扩建迎春路、玉龙路、都梁路、乐洋路、四牌路等多条街道,修复建设化龙寺、宣风楼、中山堂、武冈革命历史陈列馆,在梯云桥桥头建三座仿古亭;四是加强法相岩公园和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点建设;五是进行旧城改造,改造旧房,兴建新房,改造下水道等设施,重点是都梁路、辕门、五显巷等;六是开通武冈与邵阳市西南的其他四县的光缆通信万门数字程控电话,首期开通五千门;七是在城区主要街道设置分道栏杆、交通岗亭、交通标志牌和街道地名标识。一共投入资金二千多万元。
这些工程在一年内基本完成。武冈的城市面貌有了质的飞跃。
5月6日,我带领建市办部分工作人员赴长沙,向省民政厅、地名办送撤县设市请示报告,并分别向王克英副省长和高家余副厅长汇报撤县设市工作。
5月20日,在武冈县大会场召开撤县设市动员大会,常务副县长曾宪光主持会议,我作了题为《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县改市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的动员报告。我的报告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题目是"充分认识县改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我说,武冈设市有利于完善全省城市布局,推动邵阳市西南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建湘西南地区向黔、桂两省(区)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设市是武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关于后一点,我这样展开分析,第一,设市能够提高武冈的知名度,扩大武冈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第二,能够争取上级更多的扶持和支持。第三,能够直接促进武冈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第四,能够更好地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第五,能够更广泛地开辟就业门路。第二部分的题目是"我县设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第三部分的题目是"想长远,顾大局,为加快县改市进程尽职添力"。我向武冈的干部和人民群众提出三点。一是要顾全大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改市这个大目标上来;二是齐心协力,高标准完成市政基础建设的各项工程任务;三是增强城市意识,强化城市规范管理。
黄天锡总结讲话,从宏观层面作了阐述和动员。这次会议对县改市的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6月25日,中共武冈县委七届二次全会作出《关于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的决议》。
8月10日,我和刘祚兴、蒋正诚等赴邵阳市,重新办理行文手续。11日,彭茂吾市长签发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武冈撤县设市的请求文件,并上报省政府。
9月16日,常务副省长储波签发湘政(1993)18号文件,并向国务院呈报《关于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的请示》等材料。
10月13日,黄天锡主持召开四大家会议,会议决定派人去国家民政部汇报请示建市工作。
考虑到建市已到最后攻坚阶段,最后的争取工作和县里的建设工作、经济工作都要抓紧,都不能失误,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黄天锡带领人大主任林雨亲、常务副县长曾宪光、政协副主席李永湘、建市办主任苏是雄、民政局长蒋正诚等六人赴京汇报请示;另一路就是我和其他一些领导在家主持经济工作和建市的建设项目落实工作。
11月20日,我接到赴京的同志的电话,华国锋同志亲切接见了黄天锡一行,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我当然特别高兴。第二年春,华国锋同志还为武冈撤县设市题词。我看到朴拙老到的"实事求是"四个字时,心里一阵激动。
通过多年的努力,撤县设市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
·
(三)新的里程碑
·
1994年4月23日,在长沙蓉园宾馆五号楼,湖南省人民政府郑培民副省长主持召开了湖南省行政区划变更新闻发布会。我代表武冈市政府致武冈设市新闻发布辞,同在那天发布新闻的还有张家界市(由大庸市更名)。
为了庆贺武冈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我们决定在1994年4月28日举行庆祝大会。庆祝大会的会场在武冈皇城坪。会议热烈而有序。露天的主席台结着牌楼,牌楼横梁上贴着红底黄字的横幅,两侧贴着对联,都是庆贺、鼓劲的。主席台后蓝色的屏幕正中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两旁分别是五面结成三角形的红旗。主席台左右和蓝色的屏幕的后面,则升着彩色气球,气球下面亦垂挂着庆贺鼓劲的标语。台下,武冈市各部门的代表队按划定的位置排着整齐的队伍,彩旗和写有部门名称的红旗迎风飘扬。台上台下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
根据早先安排好的程序,庆祝大会在8时48分准时开始。作为第一任武冈市市长,我庄严而欣喜地宣布,撤县设市庆祝大会开始,顿时掌声雷动,鼓乐喧天,礼炮轰鸣。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高家余宣读国家民政部、湖南省人民政府有关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的文件后,又一次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接着,邵阳市党政军领导孙载夫、彭茂吾、谢夺群、马业棣、刘慈民、涂振武,分别为新的武冈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市人武部授牌。接着,第一任中共武冈市委书记黄天锡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先代表武冈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参加庆祝大会的各级领导和来宾们、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然后言简意赅地说明撤县设市的深远意义。之后,邵阳市委书记孙载夫,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解放后武冈县第一任县长尹子明,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邵阳地委书记谢新颖,省政协原副主席徐君虎,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老干局党委书记方代金等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祝贺武冈市的诞生,祝愿武冈人民再创辉煌。
九时三十五分,庆典游行正式开始。广场内外锣鼓喧天,乐声悠扬,在热烈的欢呼声中,两千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飘向蓝天,一千只信鸽从主席台前面振翅而飞。这是一种象征,象征武冈辉煌腾飞,蒸蒸日上。主席台下,由二十二个方队组成的游行队伍依次接受检阅后,由摩托车开道,彩车队、公共汽车队引领,浩浩荡荡走上街头。
下午两点,武冈市委、市政府门前的广乐路上,喜炮齐鸣,十二条披红挂彩的巨龙,一百零八只威武勇猛的雄狮,在锣鼓声中翻滚腾挪,争强斗胜,把庆典活动推向高潮。夜幕降临后,万紫千红的焰火又让庆典活动掀起另一个高潮。
那一天,城内的居民是"万人空巷",农村也有很多人进了城,周边县和更远的地方也来了不少人,城内估计一共有二十万人,看热闹的人可谓"摩肩接踵"。但竟出现了这样的"奇迹",游行队伍所到街道没有一个人走到行人道下面来,数万人的露天会场没有一只被踩脱的鞋子,没有一个人丢失钱包或其他物件,没有任何安全事故。有人开玩笑地说,那些扒手,本地来的也好,外地来的也好,只想看热闹了,把"本职工作"都忘记了。(据说那一次是从长沙、湘潭来了一批扒手。)对此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一定能办得圆满成功!
这里还要讲几则"幕后故事"。
早在举行庆祝活动的头一天,邵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尹文武就来到武冈,为的是活动期间的安全保卫问题。他说,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有人要在庆祝活动这天闹事;又说,雨天更不好管理,建议我们取消游行。说实话,这个建议是我们根本不能接受的,我说:"我们精心准备了几个月,花了多少心血,如果取消,老百姓接受不了;再说,我们的防范措施是做得很充分的,我们可以保证,不会出事的。"尹书记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我继续申述说:"到了明天那种大场合,个人力量总是很渺小的,即使有人想搞点名堂,也会不敢作为,不敢犯众怒。当然,我们还会进一步强化安保措施。"尹书记还是没点头,我又说:"闹事的说法没有依据,虽有反对声音,但是少数几个人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来与这种大场面作对。"尹书记终于点了头。不过,为了尽可能把庆祝活动办得圆满,以防万一,我们也还增加了一些防范措施,如外来车辆一律在城外停靠等等。
那天晚上,我和一些领导同志几乎一宵未眠,最后一次落实、检查有关设施,完善、补充、落实有关措施。到了凌晨两点,我们冒着零星雨点来到已经搭好、布置熨帖的主席台,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作了极其细致的检查,有个同志还在铺着的木板上蹦跳,说是如果有人弄了手脚,他一跳就跳出来了。说真的,我也担心有人在主席台上搞名堂,如果他们搞了名堂,到时候让主席台塌了,那这种"塌台"的影响可就"深远"了。
而天气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原来,淫雨已经下了八天,天气预报虽说明天晴天多云,但靠得住靠不住,是不好说的,而现在还在下着零星雨。要是变成大雨,明天的庆典就变味了。从主席台上下来,我觉得零星雨已经停了,举头一看,天幕上居然露出几颗星星。再一看云山,厚重的云层已经散去,山峰清晰可见。武冈有一个说法,叫作云山有云不晴,无云不雨,我把这一"特大喜讯"告诉大家,大家一齐往上望,都高兴得跳起来,有人断言:"庆典绝对有个好天气。"有人还说:"老天保佑武冈人!"-﹣后来果不其然,一天的庆祝活动天气晴好了一天,活动结束的当晚,又下起了大雨。事后武冈城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是4月28的日子,是我们请了云山的老和尚择的。
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开会时,孙载夫书记见会场周围的屋顶、阳台上也挤满了人,就对我说:"志刚,抓紧时间,快快把会开完,越快越好!有些程序可以省掉,怕出事!"但我们还是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武冈撤县设市,《人民日报》、《三湘都市报》、《湘声报》、《邵阳日报》等报刊都用头版头条或重要版面作了报道。《人民日报》的正标题是"热烈庆祝湖南省武冈撤县设市",副标题是"昔日都梁垂青史,今日武冈展新姿"。
武冈撤县建市是一块新的里程碑,古城武冈由"镇"一跃而为"市",过去时代的"州城"、"王城"也是不能与之比拟的。从那以后,武冈城市建设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城市化进程加快,管理上了水平。市民的城市意识逐渐增强,文明程度逐渐提高。
建市以后,市委、政府提出大抓工业,力争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但建市几年后,武冈有人将武冈市的牌子与贫困县的牌子一比较,认为建市是个错误,是"坏了市(事)",不如划为贫困县,还可多得点拨款的好处。
作为武冈县最后一任县长、武冈市第一任市长,我认为无论是从短时期看还是从长远看,撤县设市利大于弊,特别是从长远看,意义更为深远。我认为看大事、看大势还是不应该太近视。一件大事好坏的评说,无需今人去争论,还是让历史作出回答吧!
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武冈人民上下同心,既“异想天开”,又脚踏实地,终于让这座古城焕发出一派建设发展的勃勃生机!
·
(本文来源:刘志刚著《笔记六十年》 2012)
·
【作者简介】
刘志刚,1946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1966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0年入大学学习,1972年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84年从政,先后任过邵阳县副县长,武冈县副县长、副书记、县长。武冈县改市后,任武冈市市长,后任市委书记。1997年任邵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2003年任邵阳市政协主席。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刘志刚作品-(待建立文集)
点击链接赵河澄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山径文学社小记(肖殿群)_长沙头条
(在文首关注我)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