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每年一到夏天,急诊科总会迎来一波突发心梗的老人。
很多家属都纳闷:天气这么热,怎么还容易心梗?不是应该冷天血管收缩更危险吗?
但事实恰恰相反,极端高温的夏季,对老年人来说,才是真正的隐形威胁。
身体的调节能力本就逐年下降,再叠加血管系统老化,高温天出门、晒一会太阳、动一动身体,可能就是压倒心血管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IEHS)在2022年的一项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中,
分析了五个州在连续三年高温季节的住院记录,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在35°C以上天气中突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了22%,而在高温+高湿度的情况下,风险上升至32%。
尤其是原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夏天的心梗风险甚至比冬季还高。
问题的根源在于老年人身体的散热系统早已退化。年轻人中暑之际,往往会大量出汗,且血管扩张,以此主动调节核心体温。
然而,老年人汗腺功能衰退,血管弹性欠佳,体内热量难以散发,唯有凭借心脏竭力工作以增加血流量来散热。
心率上升、血压波动、心肌耗氧量剧增,且冠状动脉本就狭窄,极易供血不及,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最终发展成心肌梗死。
很多人以为心梗是“突发”的,其实绝大多数心梗都有“预谋”。
尤其是老年人高温天出门前的行为模式,往往成为诱因。
比如早上七点多天刚热起来的时候出门买菜,空腹、脱水、不戴帽子、不喝水,外加拎着沉重的购物袋走回家。
这种场景,看上去再正常不过,但实际上是典型的高危状态。
空腹血糖低,血液粘稠度上升;出汗过多,电解质丢失;运动强度不小,却没有逐步热身。
这时候只要心脏有一点基础缺血,再加一点外部刺激,心梗就可能发生。
而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夏天的“微脱水状态”。
不是口渴才叫脱水,事实上,老年人的口渴中枢反应迟钝,体液损失超过3%才会觉得口干。
但血液中的钠浓度早已升高,血浆渗透压增加,心脏负担上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在2021年发表的一个临床模型分析中指出,老年人心肌细胞在脱水状态下,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显著下降,仅需8分钟的中断供氧,就可引发严重的心肌细胞坏死。
而这类心肌梗死往往不典型,表现为轻度胸闷、乏力、心慌,很容易被误以为“中暑”或“累了”。
更要命的是,很多老人服用的是降压药、利尿药、降糖药,这些药物在高温状态下本就容易加重脱水风险,却没有人指导他们在夏天该怎么调整用药量。
有些人依循冬季的用药剂量服药,致使血压降得过低,如此一来,脑供血亦会出现问题。
也有些人夏天出汗多,觉得“多吃点盐补回来”,结果钠负荷上升,血压反弹更严重。
这些小错误,积攒起来就是一场急性心梗的温床。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高危行为:老年人午后午睡起来后直接出门散步。
这在很多人眼里是养生行为,但其实午后血压波动幅度很大,心率本就有一波自然性上升,再加上气温正高,动一动就可能触发血管痉挛。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项研究中提到,老年人每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高峰出现在下午2点到4点之间,而不是早晨。
这与午后气温最高、血压节律变化剧烈高度相关。
所以夏季如何出门才算安全?很多老年人理解的“避暑”其实是错的。
不是穿个长袖戴个帽子就算完事,更重要的是时段、强度、补水和节奏。
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在气温超过30°C时,应避免在10点至16点之间进行任何户外活动;
如果必须外出,应控制在15分钟内,且每隔10分钟饮水一次,避免出现轻度低钠状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出门前后的“过渡阶段”。
夏天开空调,室内外温差大,血管剧烈扩张或收缩都是风险点。建议老年人从空调房出门前,在门口活动五分钟适应温差,再外出;
回来后,不要马上冲凉,而应坐下饮水,恢复体温调节后再洗澡。
这个过渡期的调整,可以显著减少突发性晕厥和心率紊乱的发生概率。
很多家庭觉得“老人爱活动是好事”,于是鼓励他们夏天也“保持锻炼”。
但问题是,锻炼这事,在夏天要重新定义。不是强度,而是身体能不能承受热应激。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在2020年对老年人热应激耐受实验中发现,超过75岁的老人,在35°C环境中做轻量级运动(如慢走20分钟),心率平均上升至90次/分以上,部分人出现ST段改变。
这说明哪怕是低强度活动,高温状态下也可能带来心电不稳定。
还有一个很少被讨论却十分关键的问题:夏季夜间体温调节障碍。
很多老人白天活动少,晚上睡不好,又反复起夜,空调一开一关、忽冷忽热,血压波动明显。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公共健康研究小组发现,热带气候下老年人突发性心律失常有一部分发生在凌晨3点到5点之间,而这些人多有“夜间室温波动大”这一共性。
夜间心肌供氧需求本该是最低的,但如果体温调节反复激活交感神经,会诱发原本稳定的斑块破裂,成为清晨心梗的导火索。
长寿靠的不只是乐观和锻炼,更多是对身体节律和环境压力的精准应对。
老年人的身体不是年轻人的放大版,而是系统结构已经开始分化和失衡的复杂集合体。
不能用以前的经验来判断现在的反应,不能用“以前都没事”来否认当前的风险。
身体最怕的从来不是疾病,而是“旧习惯”对“新身体”的误读。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海波.名医教你如何预防心梗?[J].家庭服务,2016,(10):60.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