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0多年的时间,中国早已从曾经那个被外国侵略的贫穷国家,变成了如今的世界强国。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科技,都已经在世界上排在前列。
这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向中国投出了橄榄枝,也让中国获得了一众好评。
俄罗斯战略家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只要中国内部不出现问题,如今的中国无人能够撼动”。
这番话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争议,但如今的中国也值得这样的夸赞。
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有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暑期旅游、夜市经济等新场景,都在持续不断地释放内需潜力。
这种规模优势让中国即便是面临外部需求波动,也能通过内循环支撑经济增长,摆脱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限制。
与此同时中国的投资空间也十分广阔,新型城镇化、绿色化转型等领域投资需求巨大,而城镇化发展就拉动了基础设施投资。
据统计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项目中标金额环比增长23.4%,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持续加码基建投入。
如今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布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
可以说中国从高铁轴承到LED芯片,从C919大飞机到新能源汽车,中国产业链通过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卡脖子”环节。
我们所拥有的完备产业链体系,保障中国在全球化逆风的时代下,依然能维持生产和出口韧性。
哪怕是美国对中国施加高额关税的情况下,我们也依然能维持经济增长,保证出口贸易的稳定。
若说经济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那么军事就是在威胁袭来之时有力的“拳头”。
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军事已经从“区域防御”蜕变为“全球威慑”,这也让如今世界上没有国家敢轻易挑衅中国。
中国的三艘航母,形成了轮转梯队,配合055万吨驱逐舰,能够对第一岛链内的海域进行有力反击。
面对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国也用自己的武器进行部署。
东风-26导弹能覆盖关岛基地,东风-21D导弹则专打移动航母,东风-27导弹甚至能威胁夏威夷。
若美军介入台海冲突,将面临“航母进不来、基地保不住”的困境。
中国的超高音速导弹已经能突破现有的反导系统,核弹数量也能对他国的核威胁予以反击。
由于有着完善的产业链,中国在军工自主化上,达到了他国难以媲美的程度。
六代机首飞、无人机器狗、仿生鸟等新兴战斗力,也再让中国武器进入智能化作战领域。
俄罗斯专家所强调的“内部不出问题”,指的正是中国威慑力的核心软实力。
若是战争发生,凭借我们的工业体系,军舰能如同“下饺子”一般提供支援。
我国人民的基层组织能力,在战时也能快速补充兵员、保障后勤。
这些都是小国和分裂国家难以复制的优势。
即便是如今被西方国家层层封锁的科技力量,中国也在实现“爆发式进步”。
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山大学团队成功研制保真度99.4%的纳米级量子纠缠光源,为下一代的量子计算机和超安全通信铺路。
我们的“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沟,在极端环境的探索中已经跻身在“第一梯队”。
除此之外,中国也用自己的努力突破了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困境。
国产飞腾CPU销量突破1000万片,从“可用”逐渐向“好用”迈进。
在西方国家的限制下,中国芯片技术领域不断迎来好消息,实现芯片自主根本不是梦。
如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也能比肩美国,C919打飞机客运承载旅客破百万次。
新能源领域中国不断传出好消息。
据统计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
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输出欧美国家,中国正在重新定义绿色交通的新标准,中国汽车制造业也正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的科技不仅为自身发展创造价值,更是在其他国家发光发热。
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覆盖全球,服务140多个国家。
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都在使用中国的卫星监测农业和自然灾害。
中国的绿色技术也再为南方国家节水增产,阿曼首颗卫星由中国设计发射。
中国经济、科技、军事的三座大山,如同护盾一般守护着中国的发展。
正因如此才让俄罗斯战略专家表示“只要中国内部不出现问题,如今已无人能撼动”的论断。
中国若是想要保持优势迎接挑战,必须要筑牢底盘、激活引擎,并保持开放合作破解西方国家的围堵。
未来中国要继续用硬实力筑牢根基,用强大的经济韧性面对关税的冲击。
同时在维持产业链优势的同时,也要提升科技领域的自主制造能力,为未来可能面临的限制而做准备。
现如今中国的粮食、能源都实现安全,只要这“两个饭碗”端住,中国的发展就能够稳住。
同时中国还要从国家安全出发统领全局,从政治安全导数据安全,从边疆稳定到海外利益保护,建立起“大安全”的体系。
尤其要强调政治安全的重要性,保证国家发展不会受到动摇。
只有内修才能保证外不可侵。
如今中国的发展让人欣喜,现在的我们也如同一个根系深广的巨树,风暴来临之时或许枝叶会被撼动,但是树干却很难受到损伤。
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用改革促进国家活力,用安全维护国家发展,中国就必然能在高峰浪急的时代下稳立潮头。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 2025.6.28 彭森: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应对外部冲击关键之策
经济日报 2025.5.31 金观平:中国经济的稳定性是全球稀缺资源
科普时报 2024.9.27 铸造强国利器75年
经济日报 2025.2.26 以科技创新培育增长新动能
科技日报 2025.6.24 十年冲锋:朝着科技强国目标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