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施压!伯克利为避祸交160人,AI泡沫炸了:千亿市值没了

前言

在特朗普政府的压力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教育部移交了160名师生名单,以配合所谓的“反犹事件”调查。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领域正面临严峻现实,高达95%的生成式AI项目难以产生实际收益,科技股集体下跌,行业迎来深度调整。

黑名单风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干了件让学术界炸锅的事:他们竟然向特朗普政府上交了一份包含160名学生和教职员的名单,理由是配合调查“涉嫌的反犹事件”。

这感觉,就像是学校里有人打了小报告,然后把一票人的名字都报了上去。

令人惊讶的是,名单里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学者,朱迪斯·巴特勒。

这位研究哲学和女权主义的教授,本身就是犹太人,但因为经常批评以色列政府的政策,居然也被列入了这份“黑名单”。

她得知后火冒三丈,直接批评说这是“麦卡锡时代的做法”,就是指上世纪50年代美国那种抓“叛徒”、搞迫害的恐怖氛围又回来了。

这事儿听起来就离谱。好多被交了名字的人压根就不知道自个儿到底犯了啥事,也没人告诉他们指控是啥,证据是啥。

巴特勒教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卡夫卡小说《审判》里写的那样,主人公K突然被指控了,但他跑断腿也搞不清自己究竟得罪了谁,最后发现“等待本身就成了惩罚”。

这些教授和学生,可能只是因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甚至只是参加了相关的讨论,就被秘密标记和上报,这让他们以后还敢随便说话吗?

伯克利这么一所知名学府,为啥要干这种得罪自己人的事儿呢?其实也是被逼无奈。

特朗普政府今年初就开始对好几所大学施加压力,又是调查又是传唤校长去国会听证,搞得像审犯人一样。

更狠的一招是,政府直接扣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5亿美元的研究经费。这可是掐住了学校的命脉。

伯克利方面据说也是顶不住压力了,怕不交名单后续麻烦更大,这才选择了“配合”。

AI泡沫破裂,科技神话遭遇“现实”

就在学术圈为“黑名单”事件闹心的时候,硅谷那边也传出了不太妙的消息,曾经吹得上天的人工智能(AI)泡沫,好像快要撑不住了。

前两年,AI火得不得了,好像不搞AI的公司都不好意思叫科技公司。但最近,冷冰冰的现实来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泼了盆冷水:95%的生成式AI项目根本没带来啥收入增长。

说白了,就是光烧钱不赚钱,画了一堆大饼,但没人买单。

股市的反应最直接。几家 heavily投资AI的大公司,像Palantir、甲骨文、英伟达,股价跟商量好了似的齐齐往下掉,几天工夫市值就蒸发了不少。

就连财大气粗的Meta(原Facebook)也突然宣布冻结AI部门的招聘。

想想看,之前Meta为了抢AI人才,据说开出过上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现在说冻就冻,这转变也太快了。

甚至AI领域的“头号推销员”、OpenAI的老板萨姆·奥特曼最近也改了口风,不再一味吹捧,反而提醒大家要小心AI领域的“过度兴奋”,暗示泡沫可能真的存在。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也警告说,硅谷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执念太深,都快走火入魔了,忽略了AI技术当前真正的、实在的应用机会。

那万一泡沫真的破了,会咋样?技术不会消失,但折腾一圈后,钱和权力可能会更集中到谷歌、微软、Meta这些本就巨头的手里。

小公司可能熬不过寒冬,但大佬们底子厚,能撑下去,最后通吃。

而且,AI已经和国家安全战略绑在一起了,政府也会继续推动,只不过可能更务实一点。

最终,为泡沫买单的,可能还是普通的投资者和打工人。

结语

伯克利的“黑名单”和硅谷的“AI泡沫”,看似不搭界,却映照出同样的警示:无论是思想领域,还是技术领域,一旦脱离实际、走向极端,就可能带来麻烦。

名单事件警示我们,对不同观点的打压和恐惧氛围,会侵蚀掉社会宝贵的独立思考与对话空间。

AI泡沫则提醒我们,光鲜的炒作若没有扎实的价值支撑,终将露出原形,还可能让资源错配,普通人承担代价。

咱们啊,在面对复杂的消息和诱人的概念时,还得多留个心眼,保持一份冷静和批判性的思考,别轻易被带了节奏。

这社会终究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建设和真诚开放的交流,而不是动不动就“上交名单”或盲目追逐风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科技   市值   泡沫   名单   硅谷   政府   领域   人工智能   分校   黑名单   事件   加州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