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的台北闷热潮湿,28 岁的林晓薇在整理爷爷林振邦的遗物时,从樟木箱底层翻出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裹。包裹里没有贵重物件,只有一本边缘磨损的线装小册子、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以及三封用毛笔书写的旧信。
照片上是位身着中山装的年轻男子站在青砖老房前,背面用朱砂写着 “1948 年冬,于同安杏林祖宅”;信件落款地址均为 “福建省同安县杏林乡东林村”,寄信人署名 “林振海”,是爷爷口中早已失联的大哥。
爷爷临终前的话语突然在耳边响起。2024 年底,92 岁的林振邦躺在病床上,枯瘦的手紧紧抓着林晓薇的手腕:“替我回去看看,老家有棵老榕树,门口有口井…… 你大伯他们要是还在,该记得我最爱吃的炸五香。”
那时林晓薇只当是老人弥留之际的念叨,直到看见这些实物证据,才明白寻根是爷爷藏了一辈子的心愿。作为台湾一家文旅公司的策划师,她曾多次带团前往大陆,却从未想过自己的根脉就深埋在海峡对岸的土地里。
8 月 15 日,林晓薇带着包裹登上了台北飞往厦门的航班。出发前她做了不少准备,将信件扫描存档,把照片上传到两岸寻亲公益平台,还特意学了几句爷爷生前常说的闽南语。
抵达厦门后,她第一站便前往福建省台办求助,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厦门市台办及同安区台办,启动跨区域寻亲协助机制。
同安区台办的陈志强接待了她,看着那些旧物若有所思:“杏林乡现在属于集美区,东林村几十年前就拆分合并了,不过老榕树和古井这类地标,说不定还能找到踪迹。”
寻亲的第一步是查证族谱。陈志强带着林晓薇来到集美区档案馆,翻阅了近百册民国时期的户籍资料与林氏族谱。连续两天的排查毫无进展,直到第三天下午,一本标注 “东林村林氏支谱(1931 年修)” 的册子让事情出现转机。谱中 “振” 字辈一栏清晰记载着:
“振海,生于 1915 年,配陈氏;振邦,生于 1933 年,幼外出求学”,与信件中 “振海” 的署名及爷爷的出生年份完全吻合。族谱末尾还记录着林氏宗祠的方位,就在原东林村中心的老榕树下。
循着族谱指引,林晓薇和陈志强来到集美区杏林街道东林社区。车刚驶入村口,一棵需三人合抱的老榕树便映入眼帘,树旁果然有一口用青石板围砌的古井,井水清澈依旧。几位在树下纳凉的老人听说他们来寻亲,纷纷围拢过来。
78 岁的林阿婆眯着眼看了看照片:“这房子像是林振海家的,当年他们家兄弟俩,弟弟去了台湾就没回来。” 她指着不远处一栋翻新的两层小楼说:“那就是老林家的祖宅,后来传给了振海的儿子,不过他前年也走了。”
林晓薇的心猛地一沉。在林阿婆的带领下,她走进那栋小楼,主人林建国是林振海的孙子,今年 56 岁。看到照片和信件,林建国眼圈瞬间红了:“我爸在世时总说,有个小叔叔去了台湾,不知道还在不在。这些信我小时候见过,后来搬家就弄丢了。”
他从房间里取出一本新修的族谱,翻开其中一页递给林晓薇,上面用红笔标注着 “振邦,1933 年生,赴台未归,后裔待寻”,旁边空白处还留着待填写的格子。
更令人唏嘘的消息还在后面。林建国告诉林晓薇,大伯公林振海一生只育有一个儿子,也就是他的父亲,而父亲也只生了他一个独子。“1950 年前后,村里闹瘟疫,振海叔的两个妹妹都没挺过来,家里就剩他一个男丁撑门户。”
林阿婆补充道,“你爷爷这一支,在老家就断了香火,没想到在台湾还有后人。” 林晓薇想起爷爷生前总说 “家里人多,热闹”,原来那是对年少时光的眷恋,也是对亲人离散的隐痛。
为了确认亲缘关系,在林建国的提议下,两人前往厦门市中心医院采集了血样。一周后,DNA 检测报告出炉,显示双方存在明确的叔侄辈血缘关联。
拿着报告的那天,林晓薇在老榕树下坐了很久,她拨通了台北家里的电话,给母亲读了族谱上的记载,电话那头传来压抑的抽泣声。母亲说,爷爷生前总在清明时摆两副碗筷,一杯酒敬祖先,一杯酒敬 “远方的大哥”。
9 月 3 日,林晓薇陪着从台湾赶来的父母再次回到东林社区。林建国早已在祖宅门口挂起了 “欢迎亲人回家” 的红横幅,社区里的林氏族人都赶来帮忙,桌上摆满了炸五香、海蛎煎、沙茶面等闽南特色小吃。
林父走到古井边,用葫芦瓢舀起半瓢水,抿了一口后眼眶泛红:“和你爷爷描述的味道一模一样。” 林晓薇则在族谱上郑重填上爷爷的生卒年月、子女信息,将空白格子补全。
祭祖仪式在林氏宗祠举行。当林晓薇一家三口对着先祖牌位焚香跪拜时,林建国在一旁轻声念叨:“叔公,您的后人回来了,您和大伯公可以安心了。”
宗祠的梁柱上,“一脉相承” 的匾额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仪式结束后,林晓薇把爷爷的照片摆放在宗祠的供桌上,照片里的年轻男子与墙上悬挂的林氏先祖画像,眉宇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社区主任告诉林晓薇,像她这样的寻亲故事在集美区并不少见。仅 2025 年上半年,就有 17 户台湾家庭通过台办协助找到祖地,其中 3 户借助 DNA 比对确认了亲缘。“现在两岸有专门的寻亲数据库,族谱数字化也在推进,以后找根会越来越容易。”
陈志强补充道,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正在拍摄的《艾在归途》第二季,就记录了多个类似的跨越海峡团圆故事,这些故事都在诉说着 “血浓于水” 的真谛。
临走时,林建国给林晓薇装了满满一箱土特产,有自家晒的鱿鱼干、酿的龙眼酒,还有一小袋老榕树的种子。“回去种在阳台,就像老家在身边。”
林晓薇握着他的手承诺,明年清明一定带台湾的堂兄弟姐妹回来,还要组织台湾青年来集美交流,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汽车驶离村口时,她回头望去,老榕树枝叶婆娑,仿佛在向这迟到七十余年的亲人挥手道别。
海峡之声:两岸寻亲寻根公益纪实片《艾在归途》第一季研讨交流活动暨第二季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
中国台湾网:跨越海峡的寻根之旅 台胞陈良恩奉化圆梦记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