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不知道是从哪一道菜开始,是养乐多做的叉烧?是棒打鲜橙烹出的糖醋排骨?还是微波炉熬出的猪油渣儿?反正做菜这件事变得活泼明媚,听起来不再手忙脚乱,信手拈来间,还被贴了一个气质完全不同的标签——“邪修”。
“邪修”,在时下的互联网语境里,这个词用来形容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今,“邪修”的赛道越拓越宽,从厨房走到健身房,从家里走到办公室。但你品,你细品,“邪修”的配方,竟然还有些熟悉的味道。
“魔改”厨艺不是离经叛道,而是两点之间最近的“直道”。这种另辟蹊径的智慧,早在做可乐鸡翅时就已经实践,一罐可乐同时解决嫩肉、上色、调味三大课题,这是效率,也是对食材和调味的深刻理解,力求不浪费配料表里的每一个细项。回想起在物质不够丰富的年代,没有专门工具,也没有完备调料,能干的主妇也照样烹出诸多美食。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邪修”能够解放一下被外卖和预制菜强攻的胃,那也是修来的“功德”。
社交平台网友分享“邪修做饭”
健身房里的抽象,是为了练得具象。健身“邪修”里比较出圈的方式,包括“臀部发力”是要想象屁股缝夹着一张A4纸走路而不让它掉下,“矫正沉肩”是要告诉自己“打开翅膀”……想象力落地的实效之准确之高效,让人不禁会想,如果自己的瑜伽健身教练要是能有这样的引导方式,其业务能力、时薪甚至流量,怕是要更上一层楼。因为这分明就是用通俗的表达来描述专业的体验,降低了一众客户的理解门槛。
日常“邪修”和传统小妙招共享DNA。它们都诞生于民间智慧,都带着一种“不择手段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基因。当年看外婆用牙膏清洁银器、母亲拿报纸吸附冰箱异味的小朋友,长大后用电熨斗煎牛排、塑料袋去油污,其实都是用务实的态度,让原本不相干的物件,重新碰撞出对生活的新解读,听起来完全“不邪”。
为什么“邪修”能在各个赛道策马扬鞭呢?
对专业化迷思的解构。曾经,煎炸要用温度计,健身得办卡甚至需要私教,护肤要层层道道工序,露营要不失礼地带LOGO天幕……被消费主义裹挟的专业化叙事下,在标榜所谓“正确方式”时,也筑起了参与壁垒。“邪修”的妙处,不在于追求装备,而讲求功能的本真,超市饮料拼配超越“主理人”的特调咖啡,牛奶瓶装水能当哑铃,踮起脚尖就可以实现抗阻训练——可不,这踮着脚随时能实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多亲切可爱,多简便易行。
社交平台网友分享“邪修饮料”
资源困局里创意灵光。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用电饭煲和简易餐具,却想复刻家乡味道;都市白领在狭小出租屋内渴望居家健身;打工人想利用午休时间在办公室健康饮食却只有微波炉。此时的“邪修”,分明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古老智慧传承,在条件限制中寻找可能性。资源匮乏怕啥,灵感照样如泉涌,这不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生活的韧性,心灵鸡汤都不够它补。
互联网时代的认同算法。社交媒体的表演属性和指数级的传播速度,为“邪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孵化土壤。方法很邪很离奇,但评论区充满“亲测可用”的证言和点赞,这跨地域、跨圈层的即时互动,使“邪修”智慧得以快速进化,这时就不仅是分享,更是身份认同,确认过眼神,都是拒绝被消费主义定义的人。
“邪修”虽有一“邪”字,但因为它很多时候通向的,是不输正道的欢喜结果,甚至还节约了时间、优化了效果,对这个“邪”字的观感,竟在很大程度上朝着“天真无邪”的画面去倾斜。
天真,是因为生活主体的回归。“邪修大法”让很多普通人成为生活创新的主角,而不是专业方案的被动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条件和需求,跳出条条框框,另辟蹊径创造自己的方案,这本身就体现了生活的主动性。既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心,又把生活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么积极向上,心理学怕是都想收了它,给一个流派名分。
无邪,即正,谁说“邪修”不是一股清流呢。它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记本散热口是懒人的发酵“神器”,提供恒温刚刚好;电熨斗能均匀导热,那它就是可用的煎烤工具……主打一个重视实效胜过形式,关注结果多于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对专业的完全否定,而是多样性地接纳——专业方法很好,但我的方法也不错,只要有用,就是好东西。
本期话题
你尝试过哪些“邪修”?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叶无远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