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企1.37亿贱卖,迅速逃离印度,莫迪哑火,世界工厂要泡汤了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本文章属实,信源介在文章末尾截图呈现

2025年5月29日,一份悄无声息的股权转让公告,宣告了保变电气彻底退出印度。

这家曾被寄予厚望、代表中国“特高压技术出海”的龙头企业,以1.37亿人民币的贱卖价格黯然离场,不发声明、不谢合作,像一场没有悼词的工业葬礼。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富士康已风风火火重返中国郑州,启动万人招工潮、砸下10亿建总部。

从苹果、三星到亚马逊,越来越多外企正“用脚投票”,逃离这个曾被吹成“下一个中国”的地方。

为什么印度吸引了全球最多的希望,却反手交出最多的失望?曾经的“世界工厂备胎”,如今到底怎么了?

2025年春天,中国特高压电力设备制造龙头保变电气突然发布一纸公告,宣布将所持有的印度子公司90%的股份转让,成交金额为1.37亿人民币。

这家企业2012年进军印度时,曾被当作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典范,不只是输出设备,更是成套技术、工艺、流程全链条打包带出国门。

彼时,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热火朝天,变压器、配电系统等高压设备需求量大,市场潜力看似巨大。

保变在印度哈里亚纳邦设立合资公司,厂房建设、员工培训、模具转移,一切按计划推进。

从2018年开始,企业遇到的障碍逐步加剧,原计划扩产的新厂房在申报时被印度国家安全技术委员会驳回,审批一拖就是18个月,期间不仅原地踏步,还被对手趁虚而入。

更棘手的是,曾为保变供应零部件的一家印度本土企业“阿特兰塔”迅速崛起。

这家公司曾长期以合作伙伴身份频繁进入保变工厂,提供配件、服务和系统调试,在这种密集协作过程中,他们逐步掌握了保变的生产流程与设计原理。

2020年前后,阿特兰塔悄然推出自主品牌的高压变压器,甚至开始直接参与竞标印度本地电力项目。

而此时的保变,陷入尴尬局面,订单锐减,却仍在履行早期培训协议,协助对方建立产能。

等到意识到市场被蚕食时,客户资源、渠道、政策支持都已倒向本地对手,原有优势彻底瓦解。

印度在鼓励本地制造方面的政策手法一向强硬,例如技术必须本地化、股权逐步转向印度法人控制、管理团队中印度人占比须提升等条款,并未明文规定,却在审批流程与政策执行中层层体现。

许多外国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技术供体”,最后却被排除在市场之外,类似遭遇的还有不少知名企业。

三星在印度工厂面临大规模罢工,工人提出苛刻要求,如“岗位世袭”与强制缩短工时;苹果因零部件供应链失火,产能大幅削减。

亚马逊则因为支付系统问题被多次重罚,尽管这些公司背景雄厚、管理成熟,但在印度仍屡屡碰壁,难以有效抗衡政策的不确定性。

印度的政策面上看是开放的,但实质运作往往导向本地企业利益,他们制造业发展路径更偏向于“快速模仿—本地替代”,而非深度合作与共建生态。

在这种环境下,越是投入深、转让多、合作紧密的企业,越容易在未来被边缘化,甚至反噬。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某一家企业的失误,而在市场系统性失衡与规则环境的不对称,表面看是竞争失败,实质是制度设计层面对外企并不友好,甚至有明确的替代意图。

在外企纷纷撤离印度的背后,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一两个政策变动或企业策略失误,而是整个“印度制造”模式的底层结构出了问题。

论人口,印度已经超过中国,论增长率,GDP增速也长期维持在6%以上,论地缘,印度被西方当成“脱中备胎”的关键棋子。

看上去一切都刚刚好,可事实是,印度只复制到了“中国的表面”,却没复制到支撑中国制造崛起的“骨架”。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不是单一优势,而是一整套覆盖设计、制造、质控、物流、研发、服务在内的产业链协作系统。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民营配套到央企骨干,几十年累积形成的制造韧性和产业配套,是印度目前根本无法比拟的。

而印度的现实是,大部分制造项目依赖于外资企业来带设备、带人才、带管理制度,一旦外企不愿再投入,或遇到政策障碍,这些制造节点立刻就断裂。

比如,富士康曾尝试在印度推进芯片封装产业,但受限于原材料依赖进口、基础设施进度缓慢、熟练工人不足等因素,进展迟缓,很多项目最终胎死腹中,企业不得不把核心工艺重新拉回国内或转移至越南。

印度有超15亿人口,但真正具备持续消费力的人口只有大约3000万左右,所以大多数高附加值商品在印度没有足够的B端市场支撑,也没有C端的消费释放。

就拿保变电气来说,他们带去的是面向大基建和电网的高端工业设备,本应对接政府投资和重点工程。

但印度政府的采购倾向始终是“扶本抑外”,哪怕报价更低、技术更强的外企产品,也会被各种“非技术性评审”挡在门外。

从2020年开始,保变的项目中标率持续下降,大量订单被本地企业接手,哪怕产品质量与交付能力明显落后。

印度政府在对外招商时,往往开出诱人条件,比如减税、土地补贴、快速通道审批等,但这些优惠政策落实时往往遥遥无期,甚至随时可能“变卦”。

不少外资企业在初期尝到甜头,但到了扩张阶段,却在环保审批、海关监管、资金汇出等方面碰壁。

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其在印度频繁遭遇监管调查与高额罚款,2022年、2023年连续被罚金额累计超过两亿元人民币。

理由涉及支付系统违规、数据隐私未合规等问题,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并不构成重大合规风险。

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企业无法建立稳定预期,只能把印度作为“中转地”而非“根据地”。

苹果虽设有产线,但大多产品只限印度市场内部消化,三星也一再考虑将产能迁至越南和马来西亚,这种“不敢深耕”的心理状态,正是“印度制造”泡沫开始破裂的信号。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幻想“寻找下一个中国”,而是回头审视那个曾被视为“成本上升、红利消失”的老朋友中国。

2025年上半年,富士康宣布全面退出在印度的投资项目,损失超过1亿美元,但紧接着,富士康在中国郑州动作频频,不只是iPhone生产线恢复运营,更是加码投资10亿元,布局电动汽车、储能电池、机器人等全新业务。

这场从印度到郑州的转移,不是“被动撤退”,而是战略选择,两周时间内,郑州富士康招工5万人,门口面试排起长龙,薪资从21元提升至26元一小时,返费奖金上涨至7000元。

不仅是富士康,海康威视、美的、比亚迪等制造企业也在不同层面加码国内生产,对它们而言,中国不仅有供应链优势,更重要的是好的政策以及稳定的市场。

越南、泰国、印尼等地虽然也吸引了一部分中低端制造环节的转移,但这些市场的劳动力体量、交通条件、内需规模、人才储备仍存在明显局限,难以承接完整体系。

而非洲则还处在基础设施投入阶段,尚未具备规模承载力,相比之下,拥有强大配套能力与灵活政策空间的中国,反而成为“回流”的首选地。

而站在宏观层面,中国制造体系正逐步从“世界工厂”向“智能制造强国”升级,富士康不再只是为苹果代工,而是在电动车、数字医疗、AI硬件等领域广泛布局,标志着整个制造思维已从代工型向高附加值创新转型。

任何一个想要复制中国经验的国家,不仅要具备政策意志,还需要几十年的教育体系建设、基础科研沉淀和产业链打磨,这些,不是靠一个招商大会就能搞定的。

而经历过“技术外流”、“订单被抢”、“谈判无门”的中企们,更明白这个道理:世界可以走,但根不能断。

真正的制造业不是靠口号吸引、靠政策捆绑,而是靠系统实力、制度透明与产业基础支撑的长期积淀,今天的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工厂,却还缺一颗真正欢迎世界的心。

走出国门没错,但我们更需要清醒,未来的方向,不在幻想里,而在脚下的土地、真实的市场与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制造系统中。

参考信源:

金融界2025-05-30《保变电气股价下跌2.22% 拟1.37亿元转让印度子公司股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财经   哑火   印度   工厂   世界   三星   中国   政策   企业   亚马逊   市场   郑州   越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