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不明白一个事,今天特意向广大网友请教。明明多家投行预测小米汽车 Q3 首次盈利超 7 亿元,为何其港股股价却在一个月内暴跌 26.7%,一度触及 41.92 港元的半年新低,蒸发市值相当于一个京东?是资本市场过度恐慌,还是雷军的 “人车家全生态” 故事真的讲不下去了?
股价异动从来不是单一因素所致,小米这轮暴跌实则是短期事件冲击与长期矛盾爆发的共振结果。
10 月 13 日成都 SU7 碰撞起火事件成为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车辆撞击后车门无法从外部开启,与官方宣传的 “碰撞自动解锁” 形成矛盾,尽管事故主因是车主酒驾,但公众对安全设计的质疑瞬间发酵。叠加 3 月铜陵事故的 3 人遇难后遗症,小米汽车单月销量从 2.92 万辆跌至 2.72 万辆,股价单日暴跌 8.74%,蒸发近千亿市值。
数据视角:事故后一周内,雪球平台 “小米汽车安全” 相关讨论量暴增 320%,负面情绪占比达 68%。
花旗、中金等投行密集发布的 Q3 业绩前瞻,暴露核心业务隐忧:
随之而来的是目标价集体下调:花旗从 66 港元降至 65 港元,中金直接砍至 59.5 港元,瑞银更是低至 53.5 港元。
从 “135km/h 刹停故障车” 的高调宣传,到事故后沉默应对,雷军 “押上全部声誉造车” 的人设出现裂痕。《钱江晚报》尖锐批评其 “将安全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胡锡进也指出小米 “留下傲慢印象”,管理层信任危机直接传导至资本市场。
短期冲击只是表象,小米股价低迷的核心在于战略执行与市场预期的严重错位。
战略蓝图 | 现实困境 | 对股价影响 |
手机 ×AIoT× 汽车生态 | 研发资源分散,自研芯片量产受阻 | 高端化进度不及预期 |
汽车业务破局 | 品控缺陷频发,核心部件依赖外购 | 毛利率承压,信任度下降 |
全球化扩张 | 中国市场出货下滑 1.7%,补贴退坡 | 短期业绩增长动力不足 |
关键矛盾点:小米试图用手机业务的现金流支撑汽车研发,但手机毛利率已从巅峰期 15% 降至 11% 左右,而汽车业务虽实现单季盈利,却仍需面对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的供应链成本压力。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模式,让投资者对其盈利可持续性产生怀疑。
尽管短期承压,但资本市场并非一边倒看空,多重积极信号正在孕育。
瑞银、中金等机构一致确认:小米汽车 Q3 交付 10.9 万台,实现净利润 5.73-7.22 亿元,毛利率维持 25% 以上,正式进入自我造血阶段。更关键的是,北京二期工厂建设获地方政府全力支持,被比作 “上海对特斯拉的扶持”,产能释放预期明确。
央视新闻近期发文肯定小米 “在新能源领域开先河”,智能网联汽车试点政策落地为其打开长期空间。从估值看,当前 1.19 万亿港元市值对应 2026 年 PE 仅 18 倍,低于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若汽车业务放量,市值有望冲击 2.5 万亿港元。
花旗、华泰等 6 家投行虽下调目标价,但均维持 “买入” 评级,认为短期波动不改长期价值。雪球数据显示,近 10 日南向资金净增持小米 21.3 亿港元,逢低布局迹象明显。
你认为小米能复制特斯拉 “产能爬坡后股价翻倍” 的路径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