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溃疡性结肠炎,就让人想到它最醒目的信号“粘液血便”——粪便外裹着一层白色或淡黄胶冻,古人称之为“肠澼下浊”。但在中医眼里,这层粘液正是“痰湿”外溢的表现。
《景岳全书》云:“湿胜则濡泄,痰注则下浊。”痰与湿本属一体,湿聚成痰,痰性黏滞,下趋大肠,与血相混,于是便出现了“黏液血便”。
中医上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亦主运化水湿。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久病耗气,皆可致脾气虚。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聚日久,凝为痰浊。
再加上痰湿性黏,最易盘踞肠道曲折之处;脾虚又致气虚下陷,肠膜失却温煦与固护,局部血行瘀滞,痰、湿、瘀互结,久则肉腐血败,形成溃疡。所以说,“脾虚”是生痰之源,“痰湿”是损肠之刃。
痰湿如何一步步把肠道推向炎症?
①阻滞气机:痰湿黏腻,碍脾升清、胃降浊,清阳不升则泻,浊阴不降则胀。
②蕴久化热:痰郁化热,湿热下注,熏灼肠络,血溢脉外而见便血。
③腐蚀肠膜:痰热与瘀血胶着,局部气血失荣,黏膜糜烂、溃疡、渗液,形成典型脓血便。
④反复难愈:痰湿黏滞,如油入面,不易速去;每遇生冷、油腻、情志波动,则湿再聚、痰再生,故病情缠绵。
所以说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不能只盯一时止泻止血,而在“健脾以杜痰源,化湿以净肠腑”。
一方面,可以考虑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补足脾的运化之力,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生成;
另一方面,可以搭配苍术、厚朴、薏苡仁等化湿药,像“清道夫” 一样清除肠道积滞的痰湿。同时,加入山药、莲子、仙鹤草、小蓟炭等固肠止泻止血之品,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
溃疡性结肠炎,表面虽然是“肠烂”,但根源在于“脾虚痰湿”。健脾则痰无由生,化湿则肠腑自清。坚持健脾化痰湿,既消当下之炎症,更断日后之复发。痰湿的问题解决了,如此才能除根。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千人千方。如有相关不适,大家不可盲目照搬套用,还需寻求专业医师的指导帮助!#腹泻##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