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必胜?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国,美国早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命脉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美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竞争的转变。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推动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升级,而美国则维护其在金融与高科技的传统优势。稀土资源成为焦点,中国掌控全球多数加工能力,这不仅支撑本土产业,还影响国际供应链。

2023年以来,美国加强技术出口限制,中国则通过本土研发加速自给自足,这种动态反映出大国博弈的复杂性。

艾利森教授在2023年的一次访谈中指出,美国通过金融、科技与军事三大领域制约中国发展。他将美元体系视为全球贸易的结算基础,美国可借助国际支付网络干预资金流动。

中国企业早期融入这一体系,但面对限制后,迅速转向人民币国际化。

通过与多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跨境结算比例从2020年的低位升至2024年的较高水平,这一进程依赖本土清算机制的构建,逐步降低外部风险。

在科技方面,美国联合盟友限制先进设备出口,影响中国半导体进步。中芯国际等企业在精细工艺上曾遇延误,但通过国家投资与人才引进,已实现本土化突破。

2024年,中国芯片自主率显著提升,覆盖从设计到生产的完整链条,与早期依赖相比,这一转变源于产业链整合,推动5G与新能源设备的全球输出。

军事层面,美国在亚太的基地部署形成能源通道监控,中国进口能源多经海上路径。为此,中国推进能源多元化,扩大陆上管道与可再生来源比例。海运依赖度较以往下降,海军现代化也增强区域防护能力。

艾利森的分析突出美国结构性优势,却未充分评估中国在关键矿产上的影响力。中国稀土加工容量占全球85%至90%,这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基础。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出台新出口控制措施,涵盖稀土材料与技术,针对海外国防用户实施严格审查。

美国国防产业依赖稀土磁体与合金,短缺可能导致产能减半。中国通过技术专利积累,形成从开采到应用的完整壁垒。原地浸矿等方法降低成本与环境影响,与海外相比效率更高。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强劲,2024年销量突破纪录,电机成本优势源于稀土应用的优化。比亚迪等企业通过材料复合技术,减少用量并提升性能,与美国竞争者形成对比。中国专利覆盖67%相关领域,确保供应链稳定。

面对管制,美国寻求多元化,如投资澳大利亚矿场与沙特工厂,但加工成本高企,难以短期匹敌。中国通过国际合作锁定非洲资源,形成全球布局,与以往被动采购不同,这一策略增强韧性。

艾利森教授在北京会见外交部长王毅,提出构建共存框架,包括人工智能合作与军事热线恢复。

2025年10月下旬,中美领导人会晤达成协议,中国暂停稀土出口控制一年,美国相应降低关税。这一进展缓解紧张,促进贸易恢复,体现中国资源影响力在博弈中的作用。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化进程加速,中芯国际从14纳米向更先进节点推进,通过设备优化与供应商培育,实现产量增长。与2018年相比,出口覆盖更广区域,减少进口依赖。稀土策略进一步强化这一效应,推动美国调整供应链。

军事应用中,中国战机采用回收稀土技术,提升部件耐用性,这一创新源于材料循环体系,与依赖原生资源的模式不同,降低消耗并维持优势。

全球稀土市场,中国主导地位通过技术壁垒稳固。美国本土矿场复兴面临精炼难题,中国方法适用于多种条件,推动从供应商向标准主导者的转变。

2025年管制措施扩展到半导体审查,影响美国项目成本。中国投资回收设施,处理废弃产品,回收率升至较高水平,形成循环经济,与线性模式对比,更可持续。

中美互嵌加深,美国农业出口依赖中国市场,2024年销量波动影响本土经济。中国新能源企业通过创新维持增长,出口量持续上升。

稀土在电动汽车的应用,中国规模生产与专利保护形成成本壁垒,与竞争者相比,供应链更稳固。

中国核潜艇材料本土化,使用合金提升性能,与进口依赖对比,减少风险。

中国从追赶向并行转型,稀土策略放大影响力。美国企业重构链条,但依赖仍存,中国通过机制维护平衡。

中美协议提供缓冲,中国资源地位促进合作框架探索,避免对抗升级。

这一格局彰显中国战略定力,在全球博弈中占据主动。

参考资料

“美国自诩唯我独尊、全球听命,结果中国站出来了” 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财经   美国   中国   哈佛   命脉   教授   稀土   全球   中美   本土   新能源   资源   技术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