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二战战败国,为什么日本和德国,反思战争的态度天差地别

202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上,德国代表反思纳粹德国发动的战争给全球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

德国对这段历史深感负罪,也会继续用行动铭记历史。

可当视线转向东亚,日本在战败八十周年的态度却让人琢磨不透,同样作为轴心国,为何两国对历史的反省会有如此大的分野?

从“大恶人”到“中等恶人”

有位日本学者仲正昌树打过一个比方,说德国像个“大恶人A”,因为罪行严重被彻底追责,反而更明白善恶边界。

日本则像“中等恶人B”,因追责不彻底,对善恶的认知始终模糊。

这比喻背后,藏着两国战后不同的历史轨迹。

战败后的德国,纳粹政权迅速崩塌,盟军紧接着推行去纳粹化,那些集中营的照片、犹太受难者的记录,都摆在德国人面前。

可日本1945年投降后,军部趁着盟军进驻前的两周空窗期,销毁了大量罪证。

东京审判时,不少关键证据缺失,加上天皇没被追责,战前的官僚体系还在延续,这就让日本对加害责任的认知晚了不止一拍。

更关键的是空间差异,纳粹的暴行很多发生在欧洲本土,德国人亲眼见过犹太人被送进收容所。

而日本的侵略行为主要在海外,隔着大海,国内民众很难直观感受暴行。

反倒是广岛长崎的核爆,成了日本人更深刻的“受害者记忆”,这种时空错位,让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真正直面过加害者的身份。

冷战时期的局势也推了一把,德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为了争取邻国支持,两边都得主动反省历史。

可日本靠着朝鲜战争成了美国的“前沿阵地”,不用急着和亚洲邻国和解,战争责任的讨论就只停留在国内政党的口水仗里。

从“战争责任”到“战后责任”

说到战争责任,不得不提雅斯贝尔斯的《罪责论》,他把罪责分成法律、政治、道德、灵魂四层。

这套理论成了德国战后清算历史的框架,德国政府照着做,该赔偿赔偿,该建纪念馆建纪念馆,把反思落到了实处。

可日本战后初期说的“战争责任”,其实更像“战败责任”。

1945年,皇族首相东久迩亲王提出“一亿人总忏悔”,说是要反省,但反省的是为啥打输了,不是为啥去侵略。

那时候的日本知识分子,讨论的也是民主主义、和平主义这些大问题,很少有人具体谈对亚洲国家的加害责任。

后来出现的“战后责任”,就更值得玩味了,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在承担责任,可实际上更像一种消极回应。

比如“从军慰安妇”问题,从1990年代曝光到现在,日本政府拖了几十年,道歉不够诚恳,赔偿也磨磨蹭蹭。

高桥哲哉在《战后责任论》里说,日本的“责任”更像是被追问后的被动应答,而不是主动的历史清算。

德国的明辨与日本的糊弄

德国的反思不是天生的,而是各方力量推着走的,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区纪念碑前的一跪,把德国的反省推向高潮。

1980年代的“历史学家之争”,虽然有保守派想美化历史,但主流学界坚决反对,没让歪理站住脚。

1995年的《国防军展览》,用1300多张照片撕开了“国防军无罪”的谎言,逼着德国人正视正规军的罪行。

再看日本,2012年安倍晋三执政后,政府对历史的态度越来越模糊。

2015年的“安倍谈话”里说,不能让子孙后代一直谢罪,这话听着像是在甩锅。

到了2025年,石破茂本想发表首相谈话,结果被保守派骂了回去,连开口谈历史都成了难事

更让人忧心的是社会氛围的变化,三十年前,日本阁僚要是敢否定南京大屠杀,多半得辞职。

可现在,名古屋前市长河村隆之公开否定史实,不仅没丢官,还能收获民粹支持。

这种对历史谎言的容忍,让日本和亚洲邻国的和解之路越走越窄。

八十年过去了,德国靠着一次次深刻的反省,重塑了国际形象;可日本还在历史修正主义的边缘徘徊。

历史这面镜子,从来都不只是照过去,更是在照未来,毕竟,记住伤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历史   天差地别   德国   日本   态度   战争   责任   战后   纳粹   恶人   邻国   犹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