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宫”84天守护,超早产宝宝通关成功!

84天接力,“早到天使”回家了!10月16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新生儿科病房外,周璇主管护师抱起襁褓里的小希希,将她轻轻递到妈妈的怀里。

从出生时只有900克,到出院时长到3390克,南沙区收治的首例超早产儿希希通关成功!全家终于盼到这团圆的时刻。

体重900克,胎龄仅27周多宝宝提前出生

今年7月,希希妈妈因 “胎膜早破”被紧急收入南沙院区产科,入院检查发现羊水浑浊、超声提示羊水过少,胎儿生命危在旦夕。

产科周祎主任医师立即启动产儿科合作机制,联合新生儿科团队跟希希爸妈沟通超早产儿的救治方案,最终决定终止妊娠,实施急诊剖宫产手术。

手术室内,无影灯亮起的同时,医护人员早已携转运暖箱严阵以待。胎龄仅27+4周的希希提前降临,这个小生命的体重仅有900克。

新生儿科余慕雪主任医师、林知朗住院总医师等快速、有序执行“黄金一小时”抢救:塑料薄膜包裹、安置在模拟母体环境的暖箱内、呼吸机支持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改善肺部情况、留置脐静脉导管开通生命营养通道等。“我们提前制定了详细的抢救预案,确保第一时间为希希提供生命支持。”余慕雪介绍。

日夜守护,构建“人造子宫”

中山一院具有救治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丰富经验,早在10年前,新生儿科团队就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体重550g,胎龄25+2周的男婴,在当时刷新了广东胎龄最小、体重最轻的新生儿纪录,目前该男童健康成长。曾参与救治的新生儿科李晓瑜副教授说:“我们不仅注重早产儿的生存保障,更关注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提升以及远期的预后优化。”

2015年,羊城晚报报道“广东最袖珍婴儿抢救成功”

小小的暖箱是希希最初的避风港,“这里的每一缕空气、每一丝光线、每一点声音都经过精心调控,因为外界的任何刺激对这个脆弱的小生命来说都可能是不利的。” 护理团队为希希构建了“人造子宫”般的安全空间,通过“鸟巢式”包裹模拟子宫环境,严密监控暖箱的温度和湿度,将光线和声音刺激降到最低。

“希希的肺部发育极不成熟,无法自主呼吸,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为她提供呼吸支持。”余慕雪介绍,医疗团队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呼吸支持方案,帮助她一步一步向自主呼吸迈进。希希住院期间没有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脑结构与功能未见异常。

此外,新生儿科护理团队采用口腔功能训练、非营养性吸吮等方法,激活希希口周的神经和肌肉群,帮助她建立正常的吸吮和吞咽反射。同时,通过乳汁涂口腔的方式,为希希建立口腔免疫环境,增强她的抵抗力。“当乳液送到她嘴里,看到她努力地吸吮时,我们感觉充满了希望。”周璇说。

“医护+爸妈”共筑港湾

除了专业的医疗救治,人文关怀也如涓涓细流,贯穿希希整个治疗过程。在希希出生当晚,尚未从担忧中缓过神的爸爸,便匆匆赶到新生儿科,隔着暖箱轻声鼓励:“加油加油,早点回家。” 彼时暖箱里那个稚嫩的小小身影,成为了父母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希希相对稳定后,新生儿科护理团队为她和妈妈安排了床边“袋鼠式护理”。这项被称为“肌肤相亲疗法”的护理方式,不仅能促进早产儿体温调节、增强免疫力,更能通过母婴接触刺激神经发育。

当妈妈解开衣襟,将希希贴着胸口环抱时,这个曾依赖呼吸机的小生命,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着母亲的心跳与体温。“希希,听得到妈妈说话吗?妈妈在这里呀。”轻柔的呼唤声中,希希缓缓睁开双眼,稚嫩的瞳孔里映出妈妈泛红的眼眶,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与母女俩交叠的呼吸,共同编织成一首生命的摇篮曲。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希希在新生儿科郭楚怡、谭惠珍、容丽萍、叶玉洁等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稳步成长。

在希希出院前夕,妈妈在新生儿科母婴同室病房开启了家庭参与式照护。护理团队化身专业“照护老师”,通过手把手示范、耐心指导的方式,帮助希希妈妈掌握了宝宝出院后的日常生活护理。谈及这段经历,希希妈妈感慨道:“最开始面对宝宝时,我连碰都不敢轻易碰,现在有了护理团队教的这些本领,回家带娃心里特别有底。”

历经84个日夜的坚守,希希顺利守护出院。如今的她脸色红润、哭声响亮,胎龄已校正至39+4周。希希的康复,既见证了医学的力量,也彰显了爱与陪伴的温度。

文 | 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潘曼琪图 | 医院提供

编辑:王沫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育儿   子宫   宝宝   儿科   早产儿   新生   妈妈   团队   生命   南沙   体重   呼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