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分11亿后A股再募40亿!振石股份退市转板,竟是资本套利做局?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聊起玻纤行业,中国巨石的名声可谓响当当,这是全球产能最大的玻纤供应商。

有人说,全球每三块风电叶片里,就有一块用它的玻璃纤维。

目前,中国巨石有一家“兄弟”企业正在谋求A股上市,叫振石股份。

但是,振石股份号称全球第一的行业巨头,正以一种令人咋舌的方式冲击A股。

它一边豪掷11亿分红给大股东,另一边却高喊缺钱,急募40亿“续命”。

更令人不安的是,其财报揭示的却是三年营收萎缩、现金流枯竭的‘虚胖’真相。

这究竟是资本魔术,还是将家族风险转嫁给公众?

一家在全球市场占据超过三分之一份额的行业冠军,冲刺上市本该是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

一边是无可匹敌的市场占有率,另一边却是连续三年萎缩的营收、濒临枯竭的经营现金流和一张盘根错节的内部交易大网。

这不禁让人发问,一个外表如此强壮的巨人,其内部是否早已“空心”?

振石股份的运营逻辑,与其说是一家现代企业,不如说更像一个封闭的家族利益共同体。

在这里,商业的边界变得模糊,大量的内部交易将公司变成了一个“体内循环”的生态系统,这与公众公司所应遵循的开放、公允原则形成了对立。

翻开它的成本构成,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将近七成的营业成本,最终都流向了关联方的口袋。这简直就是一个精心构建的闭环。

公司的核心命脉——原材料玻璃纤维,完全依赖于一家名为“中国巨石”的企业。

巧合的是,振石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张毓强、张健侃父子,恰好在中国巨石担任着副董事长和董事的要职。

从2022年到2024年,振石股份向中国巨石的采购额从约6.4亿元一路飙升至约20.3亿元,短短三年间翻了三倍多。

到了2024年,仅这一家公司的采购就占据了其总成本的62.43%。生产所需的物流运输服务呢?同样没有“外人”什么事。

这笔每年超过两亿元的大单,稳稳地落在了张氏家族旗下的另一家公司——宇石物流手中。

在这样一个“自产自销”的闭环里,成本定价的公允性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更令人费解的操作还在后面。

就在IPO冲刺的前夜,2023年10月,振石股份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斥资6500万元,收购了一家关联方的光伏业务资产。

这家被收购的华智研究院,其光伏业务在2022年的业绩堪称惨淡——收入为零,净亏损高达894.38万元。而其总资产不过1388万元。

这笔高溢价的收购,看起来不像是深思熟虑的商业扩张,反而更像是在上市前,将家族手中的“不良资产”巧妙地打包注入上市公司,让未来的公众股东们一同来分担这份亏损的风险。

这种公私边界的模糊,挑战着市场对一家准上市公司的基本信任。

如果说治理上的封闭性是振石股份的“内伤”,那么其财务状况则呈现出一种危险的“虚胖”。

它的报表上写满了利润,但企业的造血能力却极度匮乏,生存和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输血,账面上的盈利与真实的现金流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看一组数据对比,从2022年到2024年,振石股份累计实现了约22亿元的净利润,这无疑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可同一时期,它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却是多少呢?

答案是:累计净流出超过5亿元。连续两年的负值(-2.08亿元和-4.09亿元)之后,才在2024年勉强转正。

一边是巨额利润,一边是持续“失血”,钱都去哪儿了?答案藏在应收账款里。到2024年末,振石股份的应收账款规模高达21.08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比重接近一半(47.48%)。

这说明,它所谓的“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并未能转化为强势的议价能力和回款能力。

大量的“利润”并没有变成真金白银流进公司,而是变成了客户手中的一张张“白条”。企业陷入了“只赚数字不赚钱”的尴尬境地。

这种“无现金”的盈利模式,让公司的日常运营岌岌可危。

然而,比这更矛盾的是其资本逻辑。

一方面,公司在招股书中大声疾呼,由于融资渠道单一,资产负债率常年维持在70%左右的高位,远超同行,急需通过上市募集近40亿资金来“补血续命”。

可另一方面,就在IPO申报前的2022年和2023年,公司却进行了一场令人咋舌的豪横分红。

两年时间,合计11.4亿元的现金被分掉,其中超过95%,也就是将近11亿元,都稳稳地流入了持股96.51%的张氏父子口袋。

这种“一边哭穷喊渴,一边掏空家底”的操作,让其募资的真实动机变得扑朔迷离。这究竟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是为了保障大股东的利益先行?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将视线拉长,我们会发现振石股份从港股退市再到A股IPO的路径,远不止是简单的企业融资需求。

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棋局,其核心目标是在不同资本市场间进行一场漂亮的价值套利,并顺势完成家族资产的风险社会化。

时间回到2015年12月,振石股份曾通过其控股公司“中国恒石”登陆港交所。然而仅仅几年后,在2019年7月,它便以约5.14亿港元的成本完成了私有化退市。

四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来,计划在A股市场募集近40亿元的巨额资金。

这一出一进之间,超过35亿元的惊人资金差额,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利用两地市场估值差异进行资本放大的路线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换个地方上市”,而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资本增值魔术。

在这场魔术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更深层次的意图,或许在于风险的“公众化”。我们不妨将前面的问题串联起来:高达70%的负债率、持续为负的经营现金流、剪不断理还乱的高风险关联交易、以及那个在上市前被匆忙塞进来的亏损资产。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悬在振石股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旦上市成功,近40亿元的公众资金涌入,将瞬间稀释这些风险。这些钱可以用来偿还债务,缓解现金流的燃眉之急,并为家族此前一系列的高风险操作“买单”。这本质上,就是将一个高度集中的家族企业风险,巧妙地分散给了广大的二级市场投资者。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IPO更像是一个资本棋局的“终局”,而非一个新增长故事的“开端”。

振石股份的IPO之旅,为整个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具深意的样本。它告诉我们,一个头顶“全球第一”光环的公司,其内部的治理结构和财务健康状况,却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脆弱性。

市场领导者的标签固然耀眼,但投资者更需要具备穿透这层光环的锐利目光,去审视其背后那失衡的治理、财务和资本动机。

对于振石股份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并非能否顺利敲钟上市,而是在这场潜在的资本盛宴落幕之后,它能否真正剥离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建立起一个与公众公司身份相匹配的、健康且透明的现代运营体系。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学会识别这种“内外失衡”的公司,正是穿越资本迷雾、避开潜在投资陷阱的关键所在!

对于振石股份,狂分11亿后A股再募40亿这事,你怎么看待?欢迎留言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资本   股份   公司   现金流   中国   巨石   公众   风险   家族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