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通讯员 薛雅文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获悉,该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夏衡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直接脱氨”的全新策略。该策略能将芳香胺中稳定的碳—氮键替换为功能各异的多种重要化学键,使用实验室中常见且价格低廉的试剂,即可轻松实现公斤级的规模化合成。相关研究2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芳香胺是构建许多药物、农药和天然产物分子的极为常见、基础的结构单元,也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工业领域对芳香胺的加工改造,长期沿用一种140年前发明的工艺。该工艺需要先把芳香胺加工成中间体“重氮盐”。但“重氮盐”极不稳定,震动或升温就可能爆炸,制备过程需要用大量含铜试剂,产生高污染废水。
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寻找可替代的芳香胺直接活化路径。最终,团队历经三年努力,开发出“分子编辑术”,能直接对芳香胺的结构进行“一键替换”,赋予其不同的化学功能,规避了爆炸风险和含铜废水处理,为复杂药物与功能分子提供从胺到目标分子的“一步法”路径,有望在制药、材料制造等多个重要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一个普通药厂的工人,看了我们的配方就能操作。团队目前已与一些制药企业对接,计划将其应用于抗癌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张夏衡介绍,这一方法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药物分子结构,不受形状和位置的限制,根据估算,有望将某些药物中间体的生产成本降低40%至50%,并实现吨级绿色生产。
编辑:王程玥
审核:朱丽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