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巧不巧,中国和印度,人口都14亿出头,都是传统农业大国,地里头种的也差不多。可一查粮食账本,中国年年进口,印度年年出口。
2021年,印度稻米出口两千多万吨,中国反而买了不少谷物回家。有人纳闷了,中国不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吗?怎么还得满世界找饭吃?这事儿光看产量没用。得看嘴怎么吃、地怎么种、政府怎么管。
简单说,中国买,是为了老百姓吃得安全;印度卖,是为了国家赚得外汇。
这买卖,表面看粮,背后都是战略。
在印度,种地的是主力,吃饭的不挑食。2021年,印度稻米产了1.95亿吨,小麦也有1.1亿吨,出口稻米2128万吨,直接卖到了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政府还挺骄傲,说咱国家不是只靠服务业,农业也是“能打”的。
这事真不是因为粮多到吃不完。是印度政府一早就定好了“粮食要出口”的路线。从上世纪60年代搞“绿色革命”开始,化肥、良种、水利全往高产谷物上砸。结果一看,稻米好卖,小麦稳产,肉蛋奶不好养,油料也种得慢,那就集中力量搞谷物。
农民种,政府收,然后出口。这一整条链子,就是为了换外汇。2021年印度农产品出口超400亿美元,稻米贡献了近四分之一。你看起来是种水稻,实则是出口导向。
再说吃。印度人一日三餐以米为主,肉蛋奶消费少得多。谷物一人吃不了几斤,就有富余拿去出口;肉少了就从国外买点冻鸡、葵花油凑一凑。说白了,自家不讲究,才有余粮能卖。
那背后还有一个“人多地多”的现实。印度60%人口靠农业吃饭,政府得让他们“有事做、有地种、有钱挣”。所以出口稻米,不光是拉GDP,还是在维稳就业。这不是吃剩的粮,是定向种来卖的粮。
但别以为出口这么多,国内就粮价稳定了。
2022年印度热浪袭来,小麦歉收,国内价格一下飙涨。政府赶紧下令限制出口,稻米也跟着受控。可你说怪不怪,这些粮明明不是缺的,而是本该优先分配的。
出口多了,反倒造成内需缺口,这就是“错位”。你想创汇,老百姓却想吃饭,战略一旦没协调好,谁都不满意。
咱再看中国。
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人均超480公斤,按说够吃。可进口那头也不少。大豆超9000万吨、玉米2000多万吨、小麦也进口了1000万吨左右。
这听起来像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中国人这几年吃得花样多了。主食不是少了,是副食猛涨了。猪牛羊吃的都是饲料,饲料靠的是大豆玉米。你吃肉,那背后是万吨粮食在撑着。
中国能不能自己种?能,但不划算。大豆亩产低、地占多、价格还不高,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大豆、玉米这种就交给国际市场。
2020年,农业农村部说得很清楚:中国不是没粮,而是结构有缺,进口是为了补这个缺口。
还有一个事儿不能忘——资源紧张。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球平均的四成,水资源更是紧巴巴的。一些地方本就种不了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
再说安全。中国的饭碗政策,是“口粮绝对安全”,粮要藏在地里,也要藏在政策里。有产能、有库存、有调节,这三样稳住了,就可以从容进口一部分粮食来优化结构。
咱们现在的“餐桌消费”跟二十年前已经不是一个逻辑。
1990年代,一家三口吃顿肉还是过节才有的事。现在你看看,光火锅店的牛羊肉,一年消耗就是万吨起步。北京、上海、广州这类大城市,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超过70公斤。
你看得见的是肉,看不见的是背后喂肉的饲料和水。你要想把这个胃口全靠自己地里供给,资源早就透支了。
说到底,中国进口是为了吃得好、吃得稳;不是缺粮,而是补短。
这场粮食买卖,一个“外向型”、一个“稳内需”,背后是两套系统,两种逻辑。
印度政府盯着出口那头。谷物种得好,就鼓励卖出去;农民地多利薄,就靠出口保收;农业技术跟不上,就用补贴拉产量。最后出口出去的是农民的粮,进账回来的是国家的汇。
2021年,印度农产品顺差超百亿美元,靠的就是“出口型政策”。但它也有软肋。农业靠天吃饭,气候一变,立马限售。2022年,印度高温少雨,小麦产量一掉,政府紧急喊停出口,国内粮价跟着飞了起来。
咱们这边不一样。中国农业政策讲四个字——稳得住。保耕地、抓种子、管价格、控储备,目的就是一句话:老百姓的饭碗要端稳,而且要装中国粮。产出来的粮,是用来吃的,不是拿去赚外汇的。
咱们买粮,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想把粮食结构做得更科学一点,把资源配置做得更节约一点。你要肉有肉、要奶有奶、要油有油,背后都是一套清晰的“买与产”的搭配系统。这是“为老百姓算账”,不是为数据做样子。
所以,最后这个问题就回到国家安全感的系统性选择上了。印度需要国际市场来撑内需,用出口来保农民收入,用农民种田来托住社会结构,它看重的是“流通”。
而中国,压根不是奔着市场走的,而是奔着“托底”去的。你卖你的,我吃我的,关键时刻粮食在哪儿心里有底。
这就是两种农业逻辑:一个靠“动”,一个靠“沉”。
一边是卖给世界当生意,一边是买回家里当保障。同样是粮,跑的却是两条线,干的却是两件事。
美国等成员方在WTO质疑印度大米和小麦生产政策,涉嫌扭曲全球市场.第一财经.2024-11-27
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出手”,国际大米要涨价?.人民网.2022-09-15
全球粮食市场再度紧盯印度:这一回是粮仓爆满的储存危机.财联社.2025-06-27
印度农产品大量出口成″双刃剑″.世界农化网.2022-11-29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较上年增长1.3%.中国经济网.2023-12-11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自然资源学报.2021-06-09
报告称未来十年我国粮食产量仍将逐步提升.中国青年报.2022-04-20
中国粮食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还要进口?农业农村部解答来了.央视网.2020-04-06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