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收到访华邀请,转眼就翻脸要夺回阿富汗军事基地。他一边说"中美关系很好",一边却精确计算着军事基地到中国的距离。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他台前声嘶力竭的时候,中国正悄悄抛售美债。7月单月减持257亿美元,总持仓跌到7307亿美元,创下7年最低点。
一个在台前唱大戏,一个在幕后做实事。这场"双簧戏"到底谁在主导节奏?
编辑:倏禹
9月18日这一天,华盛顿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戏码。特朗普在英国记者会上突然提到,巴格拉姆基地离中国核设施"仅一小时车程"。这个说法漏洞百出。
稍微看看地图就知道,巴格拉姆基地位于阿富汗东部,距离中国西部边境少说也有上千公里。哪来的"一小时车程"?除非他说的是飞行距离。但即便是飞行距离,这个威胁也显得苍白无力。
美国如果真想重新控制巴格拉姆,得派1万多名美军,还得搭防空系统、修补给线。这和当年打阿富汗战争的架势差不多。
可当年那场战争花了美国2万亿美元,牺牲了2000多名士兵,最后还不是灰溜溜撤了?更要命的是,美国现在的债务总额已经超过37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欠了11万美元。
这钱光利息每年就得还几千亿,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本不够填窟窿。打个比方,你借了100万,每年光利息就要还10万,可你月薪才5000。
就在特朗普高调威胁的同时,中国却在默默行动。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量跌到7307亿美元。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减持。
从2022年开始,中国就在有序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过去三年累计减持超过3000亿美元,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这就像一个精明的投资者,看到某只股票的公司债务高企、经营困难,果断减仓保护资产。而特朗普的威胁表态,更像是一个急了眼的赌徒,手里没好牌还要虚张声势。
要理解特朗普为什么这样做,得看看美国国内的真实情况。最近美国的债务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国会里民主党和共和党为"要不要提高债务上限"吵得脸红脖子粗。
马斯克也发文讽刺,称美国要是再不想办法,美国民众连国防保障都没了。更严重的是美国社会的撕裂。特朗普的重要盟友查理·柯克被枪击身亡后,美国迅速引发"举报浪潮"。
很多嘲讽、调侃柯克之死的人被围攻,甚至为此丢了工作。但柯克死后仅一周,宾夕法尼亚州又发生枪击案,3名警察殉职。
美国因为枪支泛滥问题,枪击案发生频率很高。问题是,美国已经出现一种倾向,那就是"用枪解决问题"成了常用手段。
随着美国政坛、社会割裂严重,"枪支暴力"进一步泛滥。柯克之死表明"用枪解决问题"也会成为政治博弈的"解决手段"。
特朗普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他与美国步枪协会关系密切,只能对外转移注意力。这就是典型的"帝国焦虑症"。内政搞不定,就向外找敌人。反观中国的应对,则体现了完全不同的逻辑。
中国减持美债,是基于理性的风险评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奚君羊表示,中国对美债持仓的调整是渐进和谨慎的,旨在保护中国资产。
这种减持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正在加速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增持黄金等资产。
截至今年7月,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已从36.2%降至22.8%,而黄金储备连续10个月增持,占比提升至7.3%。
这就像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万一哪个篮子出问题,不至于全军覆没。一个在情绪化威胁,一个在理性化布局。高下立判。
更让特朗普尴尬的是,连盟友都不买他的账。在特朗普发声前,欧盟就拒绝了他的提议,表示不会对华加税。
有欧盟匿名官员告诉媒体,特朗普给欧洲设下了陷阱。他一边施压欧洲国家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另一边又引诱欧盟对华实施制裁。
这是想把欧洲推到与中国互相消耗的位置上,美国坐收渔翁之利。欧盟看得很清楚。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7000亿欧元。为了美国的地缘政治游戏,欧盟犯不着砸自己饭碗。
不只是欧盟,全球都在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巴西宣布将人民币储备比例从5%提至20%,沙特接受中沙石油贸易中50%以人民币结算,印度试点卢比-人民币直接兑换。
这些国家的逻辑很简单:美国债务风险太高,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降到了42%,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低。
"去美元化"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正在进行的现实。相比之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支付占比升至12.7%,显示人民币地位稳步提升。
中国通过减持美债为人民币结算腾出空间,同时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这是一盘更大的棋。而美国呢?还在那里算军事基地到中国的距离,想着怎么"抢基地",怎么"针对中国"。
可国际社会已经看穿了这套路。威胁来威胁去,实际行动能力却在下降。塔利班已经明确表示,美国若想重返基地是"白日做梦"。
阿富汗方面的反应很现实:你们20年前来过,最后还不是撤了?这就是特朗普面临的困境:想威胁,但威胁没人怕;想行动,但行动成本太高。
反观中国,不搞军事挑衅,也不搞经济施压,就闷头做自己的事。减持美债保护资产,深化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这些事看起来不显眼,可慢慢就把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提上去了。
站在更大的历史视角看,这场博弈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历史转折点:从单极霸权向多极平衡的时代转换。
特朗普的阿富汗表态和中国的美债减持,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却揭示了中美战略博弈的新维度。美国试图通过军事部署维护全球霸权,而中国则通过金融手段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形成。
这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类似时刻。当年大英帝国衰落时,也是先从金融霸权开始松动的。英镑失去储备货币地位,美元趁势而起。如今,美元霸权面临的挑战,何尝不是历史的重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央行正在加速外汇储备多元化。过去五年,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个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就像大坝决堤,开始是涓涓细流,最后变成汹涌洪水。
马斯克的话很直接:"没救了"。他指出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7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就超过了五角大楼的全年预算。对美国来说,高债务意味着高利率,高利率压缩了贷款空间、打击了投资意愿。
特朗普想靠"阿富汗牌"转移焦点,可如果债务这颗"核弹"不拆,任何外交手段都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危机,不在北京,也不在马德里,而就在白宫后院。
中国的应对则体现了战略定力。不被挑衅牵着鼻子走,坚持做好自己的事。这种定力来自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你有实力,别人自然不敢随便欺负你;你没实力,喊破嗓子也没用。
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指出,美国在阿富汗重建军事存在的成本将超过每年5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政治风险和国际声誉损失。而中国减持美债,每一步都经过精确计算。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理性选择。
游戏正在改变。当小国敢在华尔街脚下讨论经济主权,超级大国就该明白——世界秩序正在重构。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可现实比他想的残酷多了。巴格拉姆基地拿不回来,中国的美债还在抛,这就是美国霸权衰落的缩影。而中国,正一步步走得更稳、更远。
这场博弈的本质,其实是两种治理哲学的较量。一种依赖威胁和施压,一种坚持理性和合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正站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未来十年,可能会决定这个世界的新秩序。
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你更看好哪种发展模式?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