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外媒已经发现,中国悄悄在沙漠里干了件大事

一提到中国的超级工程,外国人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发电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的三峡大坝,毕竟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但其实这座建成于2006年的水利水电工程早已经不是“中国之最”了。

2022年的时候,外媒惊讶的发现中国在西北荒漠上悄悄的开始建设一个更了不起的超级工程,这个工程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4.5亿千瓦,是三峡大坝的二十倍。

新时代的“愚公”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其中的沙漠总面积就有71万平方公里,占了国土总面积的7.4%。

沙漠的存在不但让当地的环境气候变得十分差,还一度影响到了全国。

2000年春天那场规模浩大的沙尘暴就随着冷空气一路南下,让台湾省的人民也见识到了什么叫“天威难测”。

西方人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一般会选择祈祷一番,然后听天由命。

因为在天灾面前,他们的传说是等待灵神救助,上帝所造的“诺亚方舟”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寄托。

中国人则完全不同,面对天灾,我们的传说中没有神仙显灵,有的只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些靠自己的双手去改造自然的不屈身影。

这种刻在基因当中的观念让毗邻沙漠而居的人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对沙漠发起了“冲锋”。

1950年陕北第一个成立了防沙造林局,当地的百姓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

我们所熟悉的“草方格固沙技术”在当时其实就已经有了雏形。

1962年塞罕坝启动机械林场建设,开始尝试在寸草不生的荒漠上育苗。

经过技术人员两年的奋斗,他们将树苗的成活率从一开始不足8%提升到了90%以上,创造了新中国治沙史上的首个奇迹。

1987年国家开始发力,“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

这个覆盖全国13个省区市的大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8亿亩,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84%。

为了治沙,陕西定边人石光银从15岁就开始种树,奋斗了50多年,搭上了自己儿子的生命,让数万亩沙地变成了绿洲。

生活在毛乌素沙漠边上的殷玉珍19岁就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

破釜沉舟的她用32年让7万亩沙漠变成了沃土。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出生的王天昌和儿子王银吉靠着骆驼运水,11年义务固沙造林8000多亩,拖着患癌的老迈身躯,把沙漠死死的拦在了自己的家园之外。

正是因为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现代愚公”存在,中国的治沙才会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

202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让中国防沙治沙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减少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或许在世界其他国家看来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中国人觉得还不够,进入新时代,国人又想出了新的治沙妙招。

让沙漠变成“聚宝盆”

传统的治沙方式确实可以改变一部分沙漠环境,但治理周期长、回报率低、代价大是毋庸置疑的。

想要真正改变沙漠,让沙漠创造经济效益,就必须走科学治沙的道路。

最终国人把目光放在了“光伏发电”技术上。

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1839年提出的这种发电理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国家进入了迅猛发展期。

美国1997年提出的“百万屋顶”计划,日本推行的新阳光计划都是著名的光伏发电工程。

时间进入2006年,全世界已经建成10多座兆瓦级光伏发电系统,6个兆瓦级的联网光伏电站。

相对比这些发达国家,中国的光伏发电项目一开始推广的并不快,只在偏远地区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2009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政策让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中国的光伏发电项目进入到了迅猛发展期。

到2013年的时候,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90万千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一些大型的企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广阔的沙漠上。

沙漠地带雨量稀少,阳光照射充沛,是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最理想的地方。

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院士1984年就曾提出过沙产业理论,认为在新技术的指导下,沙漠将会产生极高的经济效益。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就很认同这个观点,他表示只要把1%的沙漠铺满光伏板,就能解决全国用电。

内蒙古鄂尔多斯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2007年他们建成了首座光伏示范发电站,发电效率比传统平板光伏高25%以上。

他们的成功让其他地方纷纷效仿。

2009年,国家能源局在库布齐沙漠启动首个光伏治沙试点项目。

2016年青海共和县建成全球首个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站,占地609平方公里,和新加坡的国土面积等同。

这座超大型光伏电站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青海戈壁荒漠的样貌,让这片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达到80%,年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

接二连三出现的光伏发电站不但解决了能源的再生问题,而且还极大的改善了沙漠的生态环境。

有了光伏板的遮挡,沙漠地表的温度降低,水分蒸发减慢,这就给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乘之机。

于是“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新型治沙模式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上推广开来。

在时间的推移中曾经不毛的沙漠被“驯化”成为了牧场和良田,各种经济作为在这里生根发芽。

除了搞常见的放牧种植模式,内蒙古达拉特旗还把光伏项目和旅游联系在了一起,创作了一个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骏马图”。

这个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建成后吸引了无数游客,现如今已是当地最出名的网红打卡胜地。

在富有创造力的中国人的面前,沙漠终于变成了宝地。

中国建设的又一个超级工程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沙漠上建设了好些个大型的光伏发电站,但相较于71万平方公里的沙漠面积,这点使用率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而且现如今居民用电有70%来源于火电,新能源发电任重而道远。

想要改变这一切,沙漠中建设光伏发电站的脚步就不能停止。

2022年,国家发改委宣布,将在广袤的西北沙漠上建设一座总装机4.5亿千瓦的风电光伏基地。

这个消息一出西方媒体都震惊了,要知道中国三峡工程的总装机量才2250万千瓦。

4.5亿千万的风电光伏基地,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的体量。

当这个超级工程建好投入使用,我国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将会远远把其他国家甩在后面。

这个让西方媒体感觉到不可思议的超级工程刚刚落地建设没多久,三峡集团紧接着也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

他们接下来将会在有着“死亡之海”称号的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建一座1600万千瓦级的风电光伏发电基地。

三峡集团的加入让库布齐沙漠的光伏发电规模再一次爆发性增长。

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出名的科学治沙示范区。

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美国在内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面积巨大的沙漠,为什么他们不学中国呢?

其实很多西方国家早就尝试过在沙漠中安装光伏发电站,只不过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都失败了。

就比如美国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曾经规划要在西部的沙漠中建设好几座超大型光伏发电站。

但最终却因为光伏电站建成后可能影响沙漠龟的生存而停止了项目。

说实话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无法理解西方人的脑洞,想要妥善解决沙漠龟的生存真的很难吗?

我们国家的光伏发电站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但最终我们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年卡塔尔邀请中国在他们国内的沙漠上建设光伏发电站,就是因为中国建成的光伏电站会让沙漠的生态环境发展的更好。

随着一座座西方人想都不敢想的超级光伏电站在沙漠上拔地而起,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头羊。

世界上最先进的光伏技术,有80%的专利出自中国,建造光伏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70%以上都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当西北荒漠上那座4.5亿千瓦的光伏电站投入使用的时候 ,“光伏+治沙”这种模式将会成为全世界争相研究的对象。

治理沙漠其他国家只是说说而已,但中国人却是认真的。

只要坚信人定可以胜天的华夏民族认真起来,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科技   中国   发现   沙漠   发电站   工程   电站   愚公   荒漠   我国   内蒙古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