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3块钱喝奶茶""6块钱吃大餐"刷屏了?淘宝闪购带头,京东美团跟上,外卖平台撒钱撒得比泼水还大方,消费者抢券抢得比过年抢红包还疯。有人晒出"一顿火锅20块""三杯奶茶9块9"的订单截图,配文"感谢平台做慈善";有人定好闹钟蹲点抢券,生怕错过这"一辈子只有一次"的便宜。
但你有没有想过:天上掉的馅饼,到底是谁在买单?商家偷偷把牛肉面的牛肉从5片减到3片,骑手一天跑16小时订单收入却没涨,平台在背后算盘打得噼啪响——这场看似全民狂欢的"补贴大战",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割韭菜"大戏,而你我,可能都是被算计的一环。
一、消费者:"薅羊毛一时爽,账单迟早会找补"
先说说咱们普通消费者。这轮补贴大战里,不少人确实尝到了"甜头"。重庆的小王晒出订单:原价38元的麻辣烫,用了平台券+店铺券,实付6.8元,还送了瓶可乐。"感觉像白捡的,这几天顿顿外卖不重样,一天饭钱不超过20块!"她这话估计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谁能拒绝"半价都不到"的诱惑呢?
但"便宜"这东西,从来都不是白来的。你以为占了平台的便宜,其实商家早把成本从你碗里扣回去了。重庆大渡口那家牛肉面馆的刘老板说得实在:"原价24的牛肉面,平台补贴后用户付7.5,平台补16.5,看起来平台出血?可配送费得我们出啊!一单配送费5块,再加上食材、人工,我这碗面等于倒贴钱。不减量根本撑不住——以前牛肉放5片,现在最多3片,面条也从2两减到1两半,汤里多加点青菜凑数。"
你可能没注意,这几天点的外卖分量悄悄"瘦身"了:奶茶杯从500ml变成400ml,麻辣烫里的丸子少了2个,连米饭都从"足量"变成"标准量"。有网友吐槽:"昨天点的炸鸡,盒子挺大,打开一看就4块,还没我巴掌大,这6块钱花得比买空气还亏!"更有人发现,有些小店干脆把配送费从3元涨到8元,"表面上餐费便宜了,配送费偷偷涨,算下来跟平时没差多少,纯属套路!"
再说质量。商家为了压成本,食材能省则省。有骑手透露:"爆单那几天,有些奶茶店连珍珠都煮不及,直接用粉冲;炸鸡店的油三四天不换,炸出来的鸡皮发黑。反正消费者图便宜,也不会细看。"你以为3块钱喝的是奶茶,搞不好喝的是"科技与狠活";6块钱吃的是大餐,可能是商家清库存的临期食材。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从古到今都没变过——你今天省下的钱,迟早会以"分量少了""质量差了"的方式还回去。
二、商家:"热闹是平台的,我只是个赔钱赚吆喝的工具人"
这场补贴大战里,最惨的不是消费者,是那些中小商家。他们没连锁品牌的议价能力,平台让降价就得降,让参与活动就得参与,不然就被限流、降权重,最后连单都接不到。
刘老板的牛肉面馆开了5年,平时靠周边居民和上班族撑着,一个月能赚两三万。这次补贴活动,他本来不想参加,"平台经理天天打电话,说'不参加就不给流量扶持,隔壁那家面馆都报名了,你不参加就等着被挤垮吧'。"没办法,硬着头皮上了。结果呢?订单量翻了3倍,每天忙到凌晨,一算账反而亏了5000多。"平台补贴的16.5元,说是'商家激励',但要达到一定单量才返,我这小店根本达不到;配送费、包装费全是我出,食材成本涨了15%,人工也得加钱——等于我累死累活,给平台免费打工,还得倒贴钱。"
更无奈的是"进退两难"。不参加活动,没订单;参加了,赔本。有些商家干脆选择"躺平":要么暂时关店,等补贴结束再开;要么把配送范围缩小到1公里内,只接附近熟客的单;还有的偷偷在菜单里加"隐形消费",比如"打包费2元""餐具费1元",试图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广西有网友发现:"常点的那家螺蛳粉,平时15元送炸蛋,现在补贴后10元,但炸蛋变成'加购项',单独买5元,算下来比平时还贵!"
连锁品牌倒是能"扛一扛"。某奶茶连锁区域经理私下说:"我们跟平台签了年度合作,平台给的补贴比例高,还能拿到首页推荐位。虽然单杯利润薄,但能冲销量、做品牌曝光,亏点钱也值。"可中小商家呢?他们没品牌曝光的需求,只想踏踏实实赚点辛苦钱。这场"热闹"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被绑架的狂欢"——平台要流量,消费者要便宜,唯独没人问他们:"你们还撑得住吗?"
三、骑手:"订单翻倍收入不涨,我成了平台的免费劳动力"
消费者在晒低价订单时,可能没注意到:给你送餐的骑手,正累得连水都喝不上。这轮补贴大战,骑手成了最直接的"工具人"——订单量暴涨50%,收入却没跟着涨,还得承担更高的超时风险。
重庆骑手唐师傅跑了4年外卖,平时一天跑40单,月收入八九千。补贴这几天,他一天最多跑了70单,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1点,中间只吃了顿泡面。"订单多到接不过来,系统派单像疯了一样,刚送完这单,下三单的地址就弹出来了。最怕商家卡餐,有天在巴国城商圈,一家冷饮店冰淇淋机坏了,临时退了我3单,后面5单全超时,罚了200多块。"他苦笑:"别人以为我们订单多了能多赚钱,其实单价还是老样子,3公里内5块5,超时还要扣钱。跑70单的收入,还不如平时跑50单多——纯粹是拿命换单量。"
宁波骑手驿站负责人唐先生更直白:"平台这轮补贴,全给了消费者,骑手端一毛钱没加。以前订单分散,骑手跑起来效率高;现在爆单,商家出餐慢,路上堵车,骑手时间全耗在等餐和绕路上了。你刷到'骑手进店帮做奶茶'的视频,觉得好笑?那是因为商家忙不过来,骑手怕超时,只能自己动手——我们骑手不是服务员,是来送餐的啊!"
更坑的是平台的"算法调度"。补贴带来的订单太密集,超出了原有配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骑手吐槽:"系统根本不考虑实际路况,给你规划的路线永远是'直线距离',但重庆这地形,直线1公里可能要爬3座坡。有天系统让我15分钟送3单,我电动车骑出了火箭的速度,还是超时了——这哪是调度,是把人往死里逼!"
骑手们不是没想过反抗。有地方的骑手自发"罢工",要求平台提高单价、合理派单,但平台根本不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现在找工作难,有的是新人想进来试试。"唐师傅说这话时,声音里透着无奈。在平台眼里,骑手只是"配送工具",只要能保证订单送出去,谁在乎他们累不累、赚不赚得到钱?
四、平台:"撒钱不是做慈善,是为了'入口霸权'这盘大棋"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平台这么撒钱,图啥?真的是"活菩萨转世",想让大家都吃得起便宜饭?别傻了,资本字典里从来没有"慈善",只有"算计"。
某外卖平台内部人员郑伟说了大实话:"这场补贴大战,核心是抢'即时零售生态入口'。现在电商流量见顶,大家都在抢'最后3公里'——用户打开APP,首页第一入口是电商,第二入口是外卖,第三入口是买药、买菜。看起来是在补贴外卖,其实是在培养用户习惯:让你打开APP就想到点外卖,以后买水果、买药也在这儿买,慢慢把你套牢。"
另一个平台的陶亮更直接:"补贴就是'短期亏损换长期垄断'。先砸钱让用户养成'上我这儿点外卖'的习惯,等用户离不开了,再慢慢把补贴收回来。到时候不管是涨商家抽佣,还是涨配送费,用户和商家都只能忍着——毕竟你已经习惯了这个平台,换APP太麻烦。"
这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没错,从当年的共享单车"1块钱骑半年",到团购"9.9元吃大餐",再到打车软件"起步价1块钱",互联网平台玩了十几年的"补贴套路",从来没变过。财经作家吴晓波早就说过:"当'烧钱战略''赛道理论'和'流量入口'思维被资本迷住,就没人关心商业模式能不能盈利——先把对手打死,再慢慢收割用户和商家,这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而且平台的"补贴",也不是全自己掏腰包。有业内人士透露:"平台会要求商家'配合补贴',比如商家出30%,平台出70%。但中小商家没议价能力,往往是平台说'你得出50%',商家就得答应,不然就不给流量。表面上是平台撒钱,其实商家也在跟着出血。"等补贴结束,平台会说"补贴是短期活动,现在恢复正常价格",然后把之前"垫付"的钱,通过提高抽佣、增加广告费的方式,从商家身上加倍赚回来。
五、谁在为补贴大战买单?是每一个被裹挟的普通人
现在补贴大战落幕了,平台拿到了想要的"日活用户数""订单量",股价可能还涨了一波;消费者吃了几天便宜饭,心满意足地回到原价;但商家还在为之前的"亏损"发愁,骑手的订单量降了,收入也跟着降了——这场狂欢,最后留下的烂摊子,还是得普通人来收拾。
商家可能会偷偷涨价:牛肉面从24元涨到28元,奶茶从18元涨到22元,把之前亏的钱补回来;骑手可能会更难接单:平台为了"优化效率",会淘汰一批"跑得慢"的骑手,留下的人要承担更高的KPI;消费者呢?你以为占了几天便宜,未来可能要花更多的钱点外卖——毕竟平台的"补贴债",迟早要从你我身上讨回来。
其实我们都知道,健康的商业生态,不该是"平台烧钱、商家赔钱、消费者占便宜"的畸形模式。商家应该有合理的利润,骑手应该有体面的收入,消费者应该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付费——这才是能长久的"三赢"。可资本偏不这么想,他们要的是"垄断",是"入口霸权",是"短期流量暴增",至于商家会不会倒闭、骑手会不会累倒、消费者未来会不会被割韭菜,没人在乎。
下次再遇到"3块钱喝奶茶"的好事,你不妨多问一句:这便宜,真的该占吗?你占的每一分便宜,可能都是商家的血汗、骑手的眼泪,和平台为你挖好的坑。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就算掉了,也大概率是"毒馅饼"——吃的时候挺香,吃完了,可能要拉三天肚子。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